佛光山的入世之光——星云大師文學作品中的人間佛教情懷

“人間佛教”是近代佛教運動中由太虛大師提出的一個理念。太虛大師主張佛教應該在現實生活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他認為應該用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全社會的人類都得到進步,使世界得到改善,所以,人間佛教的關注點不應主要落腳于生前死后、出家解脫等問題,而應該著眼于現實世界,建設人間凈土,把個人的力量貢獻在服務大眾上,做到自他兩利。

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的這一理念對后世影響頗深,到了星云大師這里,人間佛教更成為現代佛教建設的主流方向。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對就人間佛教理論便多有系統的闡述。星云大師自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來,便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進程。

作為一名對全世界佛教界都頗有影響力的佛教作家,星云大師著作等身,其中尤以《人間佛教》書系、《佛光菜根譚》等影響最為廣泛。本文擬就星云大師文學作品中的人間佛教情懷進行討論。

(一) 禪在人間:人間佛教的思想特色

釋迦牟尼作為一個修行覺悟者,他的一生都在人間度過,他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而非神話傳說中的存在。釋迦牟尼所說的佛法,句句不離生活,佛教經典中討論的問題,也是為了解決人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身心煩惱。因此說,佛教不只是出世間法,它從不遠離日常生活,而且在大乘佛教中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幫助他人成就的同時也實現自己生命境界的提升。

誠如星云大師所說:“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凈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煉心志、提起理解、清晰記憶’。” (星云大師:《六祖壇經講話》,序言,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將禪的智慧、禪的精神、禪的靈動和美感普遍地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這其實正是要運用禪的方法來解決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真正的禪在人間,是使現代人在禪學、禪修的指導下接觸內心的困惑和煩惱,以及種種心理障礙,因此說,人間佛教的一大特色便是跨越古今中外的界限,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社會關系更和諧,進而實現一種圓滿、祥和、智慧的人生。生活禪并不是把禪當作名貴工藝品一般高高地供養起來,而是應該落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比如,如何協調員工與上司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一個家庭之中的矛盾、怎樣化解因情而生的煩惱、怎樣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故,等等。

這些現實性的問題,在星云大師的論著及文章中均可見到。在《談禪》一文中,大師這樣說:“現代人常常把心靈和外界對立起來,生活因而變成一種負荷與累贅,因此不能從生活上去掌握那充滿趣味的禪機。但是禪師們非常幽默風趣,他們在簡單的幾句話中,就能把我們的煩憂凈化,引導我們走入純正喜樂的世界,仿佛一部大機器,只須用手輕輕一按開關就可以發動,并不需要繁雜的知識程序,也不用重疊的思考架構,禪就是活潑潑、充滿生機的生活境界?!?/p>

一個“生活境界”便點明了人間佛教的另一特色,它不是要現代人都放棄心中的夢想和手中的工作,更不要我們拋下家庭和親人而跑到深山之中枯坐。生活禪就應該是禪的思維、禪的智慧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它不是刻意地迎合現代社會,而是只要有人類存在,就必然會需要這種智慧的思維方式來化解內心的煩惱及種種身心痛苦。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同樣是身患絕癥,當一個人有了禪的智慧、用禪的方式來思維、來生活,或者親身參加禪修活動,那么他即便無法遏制病魔,也能夠使自己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里都由內而外地散發出喜悅、安詳與平和。這便是禪的智慧、禪的力量,它不僅影響了患者自身,而且也影響著患者身邊的人。

但是,如果是一個缺少禪的智慧的人,他在面對同樣的絕境時就會有完全截然不同的表現,恐懼、焦慮、抑郁或狂躁,這些負面情緒時刻都在折磨著他。在生命中的每一天中,他都經受著百般苦楚。

當然,人間佛教生活禪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并不只限制在這種面對生死分離等重大問題上,其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身心上的各種煩惱病痛,即便再怎么瑣碎、細小、不起眼,都可以用禪的智慧來觀察,以禪的思維去把握,用禪的方法來對治。佛教里的種種理論就是要為現實人生服務的,人的幸福安樂應該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當然,這個幸福安樂的范圍不僅包括每個獨立的個體,更應該包括所有人類乃至所有生命。

從星云大師所舉的人間佛教基本思想的綱目來看,我們不難看到這些綱目指向的都是現實人生,而沒有一句是講人們要拋棄現實生活,拋棄物質生活的。佛教倡導的是一種中道的生活方式,追求身體與心靈的平衡、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平衡、自我與大眾以及社會的平衡。如果有誰說只有過一種遠離社會、遠離人群的生活才算修行,那么這樣的修學態度,則根本不是星云大師所提倡的。在《星云大師講演集》中,大師將人間佛教基本思想的綱目列為以下幾個方面:一、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二、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三、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四、六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五、因緣果報是人間的佛教;六、禪凈中道是人間的佛教。(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講演集》,頁64,第四卷,電子版)

這六條綱目,無不是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著想,無不是為了眾生能改善現實生活而作為出發點。在中國佛教傳統觀念中,對世人生活所需的財富、愛情等抱以絕對否定與斷然厭離的態度,這一點是為星云大師所批判的。這樣的觀念,是將人生與佛法對立起來,助長起避世、逃世的風氣,使人們對佛教誤會更深更多。在佛教經典中確實有過將金銀比作毒蛇的譬喻,但這是為了提醒世人切不可沉溺在財富享樂之中,更不可對世間一切生起執著之心,但這絕對不是要求世人對什么都刻意地加以拒絕、排斥。在佛經中也有督促世人對社會、對他人盡責任的論述,在人間佛教的理論中就認為,如果人們能夠如法地獲得物質財富、獲得身心快樂、使眷屬和睦、家庭幸福,那么這是非常值得倡導的。比如禪修,這并非只屬于少數人,或者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進行,“禪修是對生活的接納,而不是逃避,躲在新奇的禪堂里欣賞一段精神的插曲”。(巴里·馬吉德著,吳燕霞、曹凌云譯,頁122,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

在星云大師那里,人間佛教也被稱為“生活佛教”,它強調的是將佛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與生活融為一體,肯定的是人間的現實生活,針對的是各種佛教與生活相脫節的偏邪與誤解,比如口上說修行而實際上并沒有任何身語意上的改變,或者只是把佛教當作學問來研究卻不注重心靈的建設。星云大師認為,即便佛教的學問了解得再多、深奧的道理能說上一堆,可內心的貪、嗔、癡依然深重,生活中的得失放不下、是非看不開,那依然算不得是合格的修行。

長期以來,有許多信徒還只是把修行停留在念佛、打坐、放生等等行為上,可他們也只是把修行止于此處,對于人格道德的建設、心性修養的提升、生活問題的解決、社會和家庭責任的承擔等方面是完全忽視的。針對這種情況,星云大師也曾做出過批評。星云大師強調佛教的生活化,并且說過:“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的方向和指標。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么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的教化,本來就是為了改善我們的人生,凈化我們的心理,提升我們的生活,因此佛法是離不開生活的。”(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講演集》,頁671,第二卷,電子版)這便是要用佛教的智慧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絕不是把佛法世俗化為標榜自己、炫耀自我的手段。

如果,人們把佛法作為指導生活的原則,佛法便不再是一種教條、經驗、知識和學問,它不再是僵死的,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源泉,我們的生活也將從此徹底改觀。星云大師更傾向于把佛法作為一種指導生活的智慧方法,而他給人們的印象也是一位慈祥可親、智慧和藹的生活導師。在他所接引的眾生中不僅包括佛教出家信徒,而且還包括醫師、教師、學生、商人、員工等社會中各行各業的群體。他應機說法,可主要的說法內容總不離如何以佛法指導生活,大師的教誡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對社會的使命、對生命的慈悲、對家庭的責任,小到個人生活中的點滴,這些指導不僅充滿了智慧,而且具有可行性。

為了進一步向大眾推廣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理念,星云大師還著有格言集《佛光菜根譚》,這些格言短小精煉,但卻是指導人們如何智慧地生活、帶著禪意去生活的法要。僅從《佛光菜根譚》涉及的內容來看,我們便可發現,這本書講的完全是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為人處世、改善生活、和睦親友、結緣眾生等等,可謂是覆蓋了一個人的生活、情感、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

《佛光菜根譚》主要包括教育教理教用、勵志修行證悟、做人處事結緣、慈悲智慧忍耐、社會人群政治、貪嗔感情是非、生活勤奮人和、教化修行責任、勵志敦品警惕、自然因果法則、成功進步的道路、身心安頓的良方、做人處事的原則、進德修業的指南、勵志自思篇、群我相處篇、成功立業篇、信仰修行篇等十八個篇章。語言文字雖通俗易懂,但不失莊嚴智慧的風貌,哲理內涵雖厚重深博,但也兼具文學的優美婉約。從《佛光菜根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星云大師人間佛教在思想特色上具有鮮明的入世性,而且還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學說的某些思想,比如“有力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能忍;忍是勇敢、擔當,忍是負責、奉獻”,在佛教中有菩薩修行的六種法門,即六度、六波羅蜜,其中就有“忍辱”這一項,在星云大師看來,一個人不僅要學會修習忍辱法門,而且還要在忍辱中擔當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忍辱不再是為了到彼岸而修持的一種法門,而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責任和擔當,是君子的行為。再比如“有失敗的勇氣,才有成功的希望;有辛勤的耕耘,才有豐實的收成”、“思想要有活見解,做事須下死功夫”、“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話,不可以不想就說;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等等格言不僅給人一種勵志的感覺,而且還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啟示,既予人力量又給人智慧。這又可見,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特色落腳點是人道,但其實是通過在現實人間里的修行,將個體生命價值提升到佛道的層次,是一個從人道到佛道的提升。

(二)“人間生活禪”對現實生命的關注

唐代僧人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提到禪有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和最上乘禪五種。在唐代又有牛頭禪、北宗禪、南宗禪等分類,此后又發展出念佛禪、默照禪、茶禪等,而到了現代,禪又有生活禪、人生禪等等。雖然,禪的種類十分繁多,但禪法修行的過程無一不是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禪法修行無一不是以斷除煩惱、令身心清凈平和為目的。日常生活是禪、是修行,而禪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行為。禪是人間的禪、生活的禪,人間佛教對現實生命的關注,也正在于此。日本著名禪學家鈴木大拙認為:“禪把依靠洞察達到的心的本性,發現心本身和以自心為主,作為目的。達到此心或精神的真性是禪宗的根本目的,因此,禪在普通的冥想或禪那之上。禪的修行是為洞察實在的原因而開啟人心。(鈴木大拙,謝思煒譯:《禪學入門》,頁27--28,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1988)

星云大師作為禪宗臨濟宗的傳人,他在自己的著述中對禪文化、禪法、禪學等多有論及,更為難得的是,這些論述不僅有著相當的深度,而且都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讓現代人有這樣一種感覺:禪,不再與自己的生活有一層隔膜,它雖然神圣,卻不再神秘,它雖然古老,卻呈現出一種無可替代的現實性價值。禪,不再僅僅停留在文字上,修行也不再只是掛在口頭上,所謂的禪意生活,所謂的修行修心,都落在了動用之中,落在了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之中。

作為居于中國佛教發展主導地位的一支力量,禪宗自唐宋以來便日漸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一直延伸到現代社會,許多禪宗典故都成為人們比較熟知的口頭語。這些禪宗典故在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成為人們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提升自我生命境界的一種獨特“藥劑”。

就現代社會的人群而言,雖然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但因為長期忽視精神生活和心靈建設,因此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災難。這并非筆者妄言,而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也正因如此,禪文化才得到比較廣泛的重視,并且成為人們調整身心、放松精神的一種生活方式。

星云大師曾說過,禪雖然發源于東方,盛行于東方,但并不專屬于東方,它在西方國家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和相當程度的發展,比如在美國的許多大學里也設有禪堂。禪堂不再為寺院所獨有,禪也不再獨屬于東方文化??梢?,禪不僅已經超出了東西方的地理范圍,而且還跨越古代與現代,跨出了宗教行為,而成為一種“人間生活禪”,即禪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現代人得以療愈身心的一種途徑。

人間生活禪弱化了其宗教意味,這樣一來非但沒有使禪文化沒落式微,反而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容易被現代人所理解并接受。禪,發源于印度,據佛經上記載,佛陀在靈山法會上手拈一朵金色婆羅花示眾,默然不語。當時前來聽佛陀講法的天人四眾都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只有大迦葉尊者會心微笑,佛陀便把禪法傳給了他。從這則佛經故事中可以看出,禪是一種以心印心的方法,而不需要人們執迷在語言文字上。

提倡禪法生活化的禪師,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應該算是百丈懷海禪師。他認為,擔柴挑水、衣食住行這些無不是禪。推而廣之,現代社會中的工作、學習、與人交往等等,那也是禪。這種人間生活禪,說到底,指導的是生活,提升的是生命質量。通過禪修,獲得生命啟示;通過禪法,找到生命全新的活法。禪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幫助人們化解心靈上的苦惱,豐富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創造出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這正是人間生活禪對現代生活的價值,這也正是星云大師在一系列著作中著重闡明的思想,所謂修行,那便是自我人格的健全,是對他人的犧牲奉獻。

在星云大師的文學創作中,既有頗具啟示性的禪宗故事,也有針對現代人苦惱的解決方法,這些修心方法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可以說是既是從禪學中來,又弱化了禪學中的宗教意味。禪,本來就是普世的、“親民的”、活潑的、生活化的,而關于人間佛教,星云大師在著作中曾將其歸納為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六大特性。(星云大師:《佛光教科書·佛光學》,頁97,電子版)

在《人間佛教的建立》一文中,星云大師引用了《維摩詰經》里的一段經文:“菩薩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便是說,佛國、佛土都應該是在世間求、在世間修,離開了這個現實人間、離開了廣大眾生,也就沒有佛、沒有道了。

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星云大師認為每個人在現實生命中遭遇的一切經歷,無非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錘煉、反省和覺悟。星云大師認為,“人們在挫折中,更應該內觀自己的心性,因為內在智慧的生發是離不開外部環境的錘煉的,而這種內在智慧則比獲得物質上的成功更有意義”。(馬超:《高僧說什么》,頁179,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年)

在談到一個人應如何過一種有意義的現實生活這個問題時,星云大師說:“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的內心認識?!北M管,星云大師從不否定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物質需求和欲望,但他也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應該高于物質生活的,精神曠達好過沉陷于物質享受和情欲享樂之中, (星云大師)尤其覺得年輕人更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實現人生理想,而不能僅僅滿足于物質上的利益,應該更多地探尋內心世界,通過現實生活的磨礪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和內心的自由度?!保R超:《高僧說什么》,頁179--180,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年)

人間佛教不僅是關注現實生命的,而且也應該是生活化的、給人一種歡喜、一種希望和前進的勇氣。經常有人對佛教抱有誤解,認為佛教談論諸法無常、萬物空性、人生是苦,因此是消極的、對生命建設是毫無用處的。但是,星云大師指出,苦并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指出人有八苦,乃是為了“不苦”,是為了面對苦的現實,然后再去找到不苦的方法。這就好比醫生先指出你的身體有哪些病痛,然后才能對癥下藥,指出病痛不是目的,獲得身心健康才是最終的旨歸。

因此說,人們追求歡喜、快樂這并沒有錯誤,“一個家庭的經營,因歡喜的緣,必能凝聚包容,共創未來;一個社會,能夠有歡喜的因素,必然有強力的后盾;一個國家能夠歡喜,必然來自于人民的安居樂業。能知覺到歡喜,進而能夠創造歡喜,散布歡喜滿人間,這就是人性的開發,人類素質的提升?!保ㄐ窃拼髱煟骸斗鸸饨炭茣し鸸鈱W》,頁140,電子版)自己歡喜,同時又讓身邊的人歡喜,進而令一切眾生悉得歡喜安樂,這才是真正的人間佛教,這才是人間生活禪對現實生命的關注。諸如那些否定如法獲得的快樂、喜悅,在星云大師看來都是對個體的忽視,這一理念的提出,算是對人們以往印象中佛教修行者整天愁眉苦臉、衣衫襤褸的形象進行了相當程度的顛覆。

在星云大師看來,“苦雖然存在于現實之中,但是我們如果能以堅強的力量加以克服,更能體會快樂的意義?!保ㄐ窃拼髱煟骸缎窃拼髱熤v演集》,頁595,第二卷,電子版)這一點也很切合禪的精神與風骨。有一則禪宗故事,它所表達的意趣與星云大師的這句話就頗為相似。古時候有一位禪師,他對著三個弟子問:“寺院門前有兩棵樹,現在枯一棵,榮一棵,你們說到底是枯好還是榮好?”弟子甲說榮的好,弟子乙說枯的好,弟子丙卻說“枯也由它,榮也由它。是枯是榮,全是外境,與自心何干?”真禪者,應該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由內而外地洋溢著歡喜與自在的。星云大師認為,既然我們無法改變苦的外境,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被外境束縛自己的心靈,外在的苦我們無法左右,但內心是喜悅或是煩惱,卻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來做主。

當然,這種自心生起的歡喜還只是屬于生命個體的自我感受,星云大師認為,人們還應該把這種歡喜帶給別人,即便我們沒有什么財物可以布施給別人,但如果我們能將歡喜布滿人間,將隨喜的功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也是很大的善事,而且這才是人間佛教、生活禪法應有的理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星云大師也曾強調過,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歡喜,可不是那種欲樂之歡喜,后者并非是真正的歡喜而是致人頹靡墮落的惡因。星云大師倡導的是一種如法的安樂歡喜,世間的一切人事物,我們不要想著如何占有,而應該感受享有的快樂。一旦生起“占有才快樂、才歡喜”,那便是給心靈套上了枷鎖,歡喜也會變成煩惱,而由執生起的煩惱是最不容易去除的。

除了談到人間佛教中的歡喜、喜悅,星云大師在著作中也經常論及入世進取的重要性。以往人們總認為出家人遠離人群、遠離社會,只是為了來世做準備而完全忽略了今生今世。星云大師認為,這誠然是眾生對佛教不甚了解才產生出誤解,但也從一個側面提醒佛家修行人不要把來世當作今世的追求,而應該活在當下,積極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星云大師的這一觀點,是對以往佛教修行人逃世厭世、消極退避的偏向進行的一定程度的批判?!霸谶^去,我們中國佛教徒的思想,總以為逃避世間,到深山里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里,也以不問世事為尚。結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熱情一點也提不起來,使人誤解佛教為消極、厭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會上逐漸孤立起來。”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講演集》,頁657,第一卷,電子版)其實佛法與世間是相即不離的,六祖慧能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依筆者猜想,星云大師倡導的“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理論支撐便應是源出于此。

在《禪宗精神及其對現代人生的意義》一文中,陳超先生這樣寫道:“中國禪宗是一種以現世的自我精神解脫為軸心的生命哲學。自然超越是禪宗思想的本質。順應自然而超越現實矛盾、生命痛苦,獲得心靈自由,是禪宗追求的理想目標,因而禪宗精神就是超越精神。這種精神對于現代人的心靈世界、精神生活是可以產生并非虛妄的正面意義的。” (陳超:<禪宗精神及其對現代人生的意義>,《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

(三)星云大師文學創作中的“人間佛教”情懷

既然“人間佛教”的關注點在于現代社會中人們產生的各種身心病痛,那么已日益泛濫的心理疾病自然成為“人間佛教”重點關注的對象,而且不僅要關注,還要傳授給人們化解心理危機的方法。

陳兵先生在《佛教心理學》一書中寫道:“精神心理所導致的各種疾病日益嚴重,自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從一個側面說明現代社會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舉世畸重物質而忽視精神,消費、享樂及制造商品成為生活的中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使現代人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們都顯得緊張忙碌,活得累。越來越多的人精神、心理超負荷。” (陳兵:《佛教心理學》,頁1137,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年)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們之所以會出現心理疾病,主要源頭有三個,即貪、嗔、癡,也就是佛家所說的“三毒”。人們因不懂世間諸法本性無常的道理,從而妄生執著乃至種種顛倒妄念,在心里不斷積聚著種種煩惱種子,煩惱日夜積累、逐漸熾盛,如果又遇到一定的對境,就會在內因外緣的聚合下引發心理疾病。正如《成實論》中所說:“行者以邪念故,欲等諸漏,未生則生,生者增長,謂從下生中,從中生上,如種、芽、莖、節、花、葉、果實,現見皆從因漸次增長?!?(訶梨跋摩造,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卷十五)這里說的很明白,煩惱是積累的過程,無明是因,它又在內因外緣的作用下而不斷熾盛,如果人們對煩惱缺乏一定的覺察,內心缺少足夠的智慧,就很難進行自我調適,由此,心理問題不斷增長,以至于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各種社會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星云大師在著作中多有論及,他往往是先講述一個禪宗小故事,把大家帶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再將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給人們提供具體可行又清楚明白的指導方法。

星云大師書中講述的這些禪宗故事多是有本有源、有據可查的禪宗公案,這些禪宗公案本是古時候的高僧大德在接引參禪學徒時所作的一種禪宗式問答,它是禪家為指點學人而在動作或語言上做出的垂示,它具有特殊的啟迪作用。禪門公案是禪文化的縮影,它的源流雖在古代,但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可以發揮出其指導生活、開悟心靈的作用。

現舉例來說,在星云大師的著作中,經常可以看到“趙州吃茶”這個禪宗公案,昔日有禪僧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得道,趙州禪師只是回答他:“吃茶去!”星云大師想通過這一公案告訴我們,禪,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心靈與生活的契合,是生命的覺悟。盡管有些人讀了許多關于禪學方面的書,但那還只是一種“知識”,盡管它能充實我們的頭腦,但不能豐富我們的心靈,更無法提升我們的生命層次,改善我們的生活。諸如吃茶、倒水、掃地,這些也是禪道,是不能被人們忽視的,如果離開現實生活而談禪論道,那只會更加偏離禪道。星云大師又繼續啟發讀者,禪的功用要落實到生活之中,一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了禪的觀照,則可以擺脫欲念的牽絆,令生命自然活潑、輕松自在,使生命充滿活力、創造力,以扭轉現代人生活頹靡的局面。

當談到一個真正的禪者應該如何生活的問題時,星云大師從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吃、喝等等方面下筆,就以“吃”這方面來舉例,星云大師說世人吃飯不僅要食物美味可口,還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自己喜歡吃的,就貪得無厭,而不好吃的、自己不喜歡吃的,就挑挑揀揀。而真正的禪者,不論食物好壞,他們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因為他們心中對于色香味沒有絲毫執著,因而可以保持身心的自在無礙。雖然身心是自在無礙,看起來不受世俗的影響,但他們卻是以這種禪者的心態去做世間的事業。在星云大師看來,禪者的心態,人人皆應該有,但這種心態并非是要我們放下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責任,而是要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以往,每每說到禪者,人們總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不問世事、逍遙自在的世外之人的形象,但在星云大師的筆下,真正的禪者卻是這樣一種人:他們生活在塵世,做著塵世事,卻能夠做到不使自己的心中生出掛礙和煩惱,不僅如此,而且還把這歡喜和智慧帶給身邊的人。

在星云大師的作品中,還可見到這樣一則禪宗故事。某位護持佛法的老婦,供養一位禪師參禪修道,二十年后她想知道這個禪師到底修行的如何,就把她那年輕貌美的孫女叫來囑咐了一番。按照老婦的囑咐,這個年輕女孩給禪師送完飯就一把抱住禪師,那位禪師則一動不動,只冷冷說道:“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彼@意思是說,我這個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般,在寒崖的地方,經過三冬,如今我人冷心冷,人我之間的是非、美色等等,都影響不到我了。

這話被老婦知道后,她很失望,就說自己供養了一個自了漢,便把禪師趕走了。幾年之后,禪師又回到原來這個地方,老婦還是按照原先的方法去試探他。那美貌的孫女像上次那樣抱住了禪師,禪師也抱著她,孫女回來后把這經過告訴了老婦,老婦這時才高興起來,她說自己這次是供養了一個真正的人間菩薩。

星云大師是想借這個故事表達其人間佛教的理念:禪門修行不光是為著自己,而是為了所有一切眾生,一定要行菩薩道,像大菩薩那樣以大慈大悲之心來對待眾生,切不可做一個只想著自己的“自了漢”。這一道理落實到生活中,便是要人們改掉自私自利的習氣,并且要以慈悲和熱忱來回應眾生。古老的禪故事被賦予了現代意義,透著出世風骨的禪文化最終到了星云大師這里才算是接了地氣,處處流露出人間煙火氣以及對現實生活、現世生命的關照情懷。

結語

人間佛教本不是星云大師首倡,這一理念源自于民國時期的太虛大師,但星云大師卻認為這本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佛陀所有的教法,都未曾離開現實人間。也正因此,星云大師被稱為是人間佛教的實現者,這可并非虛言。星云大師弘揚人間佛教不遺余力,把古老的東方宗教與現代人的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佛教成為世間眾生的一種生命實踐,它喚醒的是內在智慧,改變的是現實命運,提升的是此生此世的生命質量,闡揚的是佛教對出世又入世的菩薩道精神。

星云大師與太虛大師、印順大師并稱為人間佛教理論的三大重要建構者。他系統闡述人間佛教思想的著作為數眾多,如《人間佛教》叢書、《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等論著,此外還有大量的日記、格言、演講、專欄文章、文藝作品等也對人間佛教思想進行過論述。星云大師文學作品中處處閃現著人間佛教的入世理念,這些文學作品內容豐厚而全面。不僅閃耀著人間佛教思想的智慧,也體現出星云大師對生命的大慈大悲的菩薩道情懷。

【本文為2014年佛教文獻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論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117評論 6 537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860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128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291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02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421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477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6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177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970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157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717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410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82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053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96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157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