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大家:有什么好習慣是人人都知道應該掌握,卻很難實現的?
相信自律會是很多朋友脫口而出的一個答案。
關于自律的話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被人拿出來討論,知乎上相關問答,也有超過13萬人關注,1800多位博主在評論區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教訓。
按道理來說,這些方法已經足夠多樣,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
而且關于自律的好處也無需贅述,大家都明白,
理論上來說,當我們明白一件事可以帶給我們的好處后,行動力便能跟上,但為什么到了自律這里,就失效了呢?
甚至有沒有人跟我同感:有時候,關于自律的文章看多了,不僅沒有更自律,反而變得更加焦慮了?
一開始我也很納悶,但最近讀完《成為可怕的自律人》后才猛然發現:人有時候太累,反而是因為看了太多時間管理的文章。
一來,當我們知道了大量的方法,就會把自律的標準無限提高,這時,腦子中理想的自律狀態和現實中不自律帶來的煩惱,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大。
這種巨大的撕裂感無時不刻不在摧毀著一個人的自信心,讓人精疲力盡,甚至選擇躺平,把改變的原始動力也給徹底磨平了。
二來,很多時候,當我們掌握了太多的方法,反而會陷入選擇的糾結里忘了行動。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管理研究院終身成就獎得主馬歇爾·古德史密斯在其著作《成為可怕的自律人》中,
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羅列一堆方法論,而是把改變聚焦在環境這一個維度上,提出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點:
想要自律,就先從打造一個自律的環境開始。
-1-
做自己的孟母
從觀察環境開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千百年來,人們都在歌頌蓮花堅貞、不被環境所影響的品格,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這句話如此受人追捧?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太難做到了!
人都是環境的產物,我們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環境當中,不斷地改造著環境,也無時不刻不被環境所改造。
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能量場。
就比如讀書,相比嘈雜的宿舍,當你坐在圖書館,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
又或是工作,當你在家干活時,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小事分心,不是口渴了,就是水喝多了想去廁所,又或是感覺地板有點臟,莫名其妙地開啟了大掃除。
但是,當你走進辦公室,無論是責任感的驅使還是擔心被罰款,都會讓你努力回歸到工作狀態中,即便是犯困也能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困意,而不是任由本能,直接睡過去。
“孟母三遷”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小時候孟子沒有改變環境的能力,只能依靠父母,但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已經是成年人,完全可以做自己的“孟母”。
所以,我們該怎樣打造自律的環境?做自己的孟母呢?
首先就是學會觀察。
導致每個人不夠自律的原因有很多,譬如有人沉迷于吃瓜,浪費了太多精力,也有人是因為身體素質跟不上,還有人是眼大手小,給自己布置的任務太多。
而記錄就如同一把放大鏡,把那些在我們眼皮底下偷偷溜走的注意力,消失的時間給清晰地呈現出來,將原來粗放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細膩、清晰。
當然了,我們也不用陷入無限觀察的死循環里,遵循二八原則的指導,找到2、3個最讓你分心的誘惑就趕緊去調整,在行動中不斷地獲得正反饋,從而讓改變開啟良性循環。
-2-
面對誘惑,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其次,找到讓自己不夠自律的誘惑后該怎樣做呢?
答案是正面剛嗎?
不不不,馬歇爾·古德史密斯在書中提到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方法:那就是走為上策!
就像剛才我們提到的,想要好好復習,就離開宿舍,去圖書館;
想要減肥,就不要讓你的家里出現任何垃圾食品;
想要在工作時更加專注,就不要在桌面上擺太多無關緊要的東西,盡一切可能讓自己沉浸在工作的氛圍里;
總之,千萬不要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我能夠很好地控制住誘惑。
說到這,想起來前段時間我拿抖音學習的例子,雖然不可否認的是,因為刷抖音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但比起直接讀書帶來的收益,簡直不值一提。
因為每一次刷抖音,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無關緊要的視頻帶跑,原本是想查一個資料的,手欠往下一劃,便再也抵擋不住誘惑,等回過頭來,已經過去了1小時。
而且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當我們消耗了太多能量在抗拒誘惑上,在面對真正的挑戰時,就會有心無力。
所以,找到那些讓你分心的誘惑后,逃避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3-
在誘惑面前,
我們永遠有選擇的權利
看到這里,可能有一些朋友會吐槽,有些環境就是沒辦法逃避該怎么辦?
比如自己總是不自覺地刷手機,總不能為了避免誘惑,就不用手機,回到原始狀態吧;
又或是亂糟糟的宿舍氛圍,看不慣的同事,甚至是逃不脫的原生家庭束縛,這些又該怎樣去處理呢?
每次看到類似的問題,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當環境改變不了時就改變自己。
你說這話有錯嗎?也沒有。
但少了行動的方向,只提供了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卻不給讀者遞上一把勺子。
而這個勺子,在古德史密斯看來,其實就是一句話,那就是問問自己:我真的沒有選擇了嗎?
就比如手機的誘惑,雖然我們不能拒絕使用手機,但可以人為地設置使用手機的時間,或是把APP給“藏起來”,不要放在首頁。
同樣的道理,對于想要養成的好習慣,也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被提醒的可能。
比如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那就在家中到處擺上書籍,哪怕是廁所,也可以放上一兩本,先創造一個閱讀的環境。
又或是看完這本書,為了提醒自己多喝水、健身、避免久坐,我就把對應的APP全部放在首頁。
總之,想要打造一個自律的環境,用一個公式總結就是:盡一切可能遠離誘惑,與此同時,盡最大努力創造讓你自律的提醒。
甚至,你還可以用逼自己一把,利用破釜沉舟的力量,用環境的力量逼著自己前進。
前幾年有一部大火的電影《摔跤吧!爸爸》,飾演主人公的是印度著名影星阿爾米汗。
劇中,阿爾米汗飾演的是一位摔跤運動員的父親,因為劇情的需要,整部戲他需要增重到194斤,比他當時的體重足足多了56斤。
拍攝前,導演就建議阿爾米汗先把男主角年輕時,身材比較瘦的戲份拍完,然后再去增肥完成中年戲份的拍攝,但阿爾米汗拒絕了。
事后采訪時,阿爾米汗坦言,這樣做是因為擔心自己拍完中年的戲份,就沒有減肥的動力了。
所以,最終阿爾米汗堅持先增肥把中年的戲份拍完,,這時候,為了不耽誤后續拍戲的進度,在半年時間內,又減重60斤,不僅完成了拍攝,也讓身體回到了健康的狀態。
這就是典型的善用外部環境監督的自律,當自己不夠自律的時候,就把自己丟到一個不得不自律的環境里,讓自己退無可退。
-4-
警惕他律的負面效應,
喚醒內心的熱愛
當我們不夠自律,有意識地通過他律的方式督促自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但與此同時,也要警惕他律帶來的負面效應,尤其是用懲罰的方式來督促自己前進時更要注意。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實驗:斯金納箱實驗。
斯金納(B. F. Skinner)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1948年,他設計了一個帶有機關的箱子,做了很多影響深遠的實驗。
其中一項實驗中,斯金納將一只小白鼠放進通電的箱子里,箱子內的小白鼠必須緊緊踩住設計好的按鈕才能讓箱子斷電,很快,小白鼠就養成了按住按鈕的習慣。
然而,有趣的一幕是,當箱子被斯金納徹底斷電后,小白鼠發現自己不用踩按鈕也沒事時,就不會再堅持原先的行為。
也就是說,懲罰一旦消失,小白鼠之前養成的行為模式也會很快消失。
這也就完美解釋了,為什么很多朋友為了養成某個習慣跟朋友打賭,如果完不成就罰款多少多少,開始J會很有效,但懲罰措施消失,當初好不容易堅持的習慣很快就會恢復原樣的原因。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變得自律,僅僅靠懲罰自己的外部刺激是遠遠不夠的,想要讓自己真正自律起來,還必須喚醒內心的改變。
至于如何做?
首先還是推薦大家寫一份好處清單表。
通過把你完成某項目標帶來的好處一一列舉出來,從而用成功的喜悅激勵自己堅持行動。
比如當年學英語,以前我對英語是極度恐懼的,但應試教育的規則總得去適應,所以我就找了一張A4紙,把學英語可以帶給我的好處全都列了出來。
當我列舉完時,看著一條條學英語可以帶來的好處后,如有神助,甚至開始愛上學習英語。
其次,還可以試試《成為可怕的自律人》里提到的自律打卡表。
和傳統打卡不同的是,作者馬歇爾·古德史密斯強調的不是你是否完成了目標,而是對態度的評估,落腳點放在你是否努力去實現你的目標了?
寫在最后:
環境無時不刻不在改變,我們和環境相處的方法也需要進行動態的調整,千萬不要抱著一勞永逸的想法來看待自律這件事。
雖然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是痛苦的,但這個世界上,值得去追求的東西,從來就不會是輕而易舉。
正如劉瑜所說:“年紀不小了,該干嘛干嘛去,別一頭扎進那美麗的憂傷,一邊拼命往里鉆還一邊喊救命。”
自律的痛苦,和十年、二十年后,一事無成所帶來的懊悔,兩者孰輕孰重,相信大家都有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