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逐“末”到逐“本”
以前的我總喜歡去追逐“末”,即“舍本逐末”,卻忘記了真正的“本”是何物。
這也是為什么,即使我們看了很多遍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將其倒背如流,然而一旦遇到眼前快速可得的利益,就發現難以做到。它的本質原因就是我們急功近利的心,因為那顆心,我們的眼里只有“末”,而沒有“本”,甚至我們連巴菲特投資理念的“本”到底是什么都從未想過。
即使“末”在現在看起來很是輝煌,但那也只能是一時的輝煌,它終究無法代替“本”的價值與力量。
正如知名制藥公司默克的創始人喬治默克曾經說的:“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
二、從追隨別人到追隨自己
那時我發現周圍最優秀的人最終都進入了世界500強工作,所以,我也要成為與最優秀的人一樣的人。
直到后來某一天,我才忽然發現,這個夢想其實并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別人的。所以,從本質上講,它只是我的“羨慕”。我羨慕別人有的,所以自己也想擁有,將“羨慕”當做了理想,因此也就忘記了應該去追尋獨屬于自己的真實理想。
再后來,我更清晰的意識到,依照“比較”和“羨慕”去過生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即使你比所有人都聰明、優秀、漂亮,你也未必就能獲得真實的幸福;或者,就算你原封不動照搬了你所“羨慕”的人的生活,你最終也會發現那根本不是你想要的幸福。
著名的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他說:“那時我的心中就像是有一顆北極星在指引著,而我則一直在追隨著這顆北極星,追隨著來自于內心的極樂。”
追隨自己并不意味著不向別人學習,也不意味著只聽自己的。相反,這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三、從“非此即彼”到“第三選擇”
園林的哲學 - 并不是所有選擇都得“非黑即白”、“非彼即此”,還有一種叫做“進退自如”、“行于中道”。
因此,從唐代王維開始,中國文人都會在城市中或者城市附近建造園林,那樣就不需再像陶淵明一樣徹底的隱于山林,也不必再像大多數人那樣永遠活在世俗之中。這就是中國文人對“出世”和“入世”的解決之道,他們沒有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在“鐘鼎”與“山林”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從此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