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手機套餐轉換,導致出現超流量問題,家人請教知道咋回事不。
自己聽了不耐煩,說這個事情要問專業人士,也就是打客服電話。又說拿過來瞅瞅吧,操作一番,不得其所,又嘮叨一陣了事。
結局可想而知,既沒有幫助解決問題,反倒惹得很不高興。
直到明確表達不高興了,才知道自己做事方法糟糕透了。
這個就是生活事情的體驗,小事不小是指折射出來的關系處理意義很大。
心理與行為,互為彼此,通過外顯行為看到內在心理,由內在心理活動投射出外在具體言行。別說心理很復雜,心里有什么就會表現出來什么!
上面事例為啥讓人生氣,如果采訪會如下:
——被這樣說,有何感受?
~~~很難受唄,還有生氣!
——為何這樣感受呢?
~~~問個事總挨熊,說這個都不會。還有上來就說找專業人士,自己聽不明白,卻責怪沒說明白,最后自己搞明白了,又責怪說的不具體,翻來覆去都是別人的錯!
——你希望如何回應比較好呢?
~~~首先不要那個不屑一顧的語氣,還有一臉不屑的表情,太丑陋了!其次自己不知道就老老實實說不知道,別打腫臉充胖子,討人厭!
——挺好,說的真實。
上面這個事例,在熟人親人之間屢見不鮮,所謂“熟不講理”大概說的這個意思,不過代價卻是感受糟糕,關系不好,體驗負面。
那么,這個作為事例或者教訓或者體驗,能對人以后交流產生提醒作用,就是積極的。
這個作用就是心理學思維解決問題的“正遷移作用”。
遷移就是已有的體驗對于今后從事新的活動產生的影響,分作正遷移和負遷移。典型例子就是學會騎自行車后,學習騎摩托車是正遷移,學習騎三輪車是負遷移,也就是正負影響。
用在心理上面,引發積極作用的是正遷移,也就是“吃一塹長一智”。
上面家人之間糟糕交流范例,如果體驗充分,就會在今后交流中適當轉變,把不屑一顧的嫌棄變作謙虛平等尊重,從而真正達到友好親密交流目的。
作為正遷移的引申,遇到具體事情會有這樣新的做法,試著舉例一二。
一是毫不猶豫的說不知道。
承認無知是直面問題的表現,也是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體現,強者才示弱,只不過做到不容易。
接到電話詢問,如何講心理課程的問題,希望借給一些心理學書籍,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我只能表示抱歉,真的幫不上忙。
當然,心理學書籍是有的,作為講課使用,我能提供的就是教材了,其他無可幫助,尤其希望溝通如何講課,這個真的無法幫助。
二是多問一句還有什么事嗎。
有次帶著孩子外出做客,準備告辭離開時候,想到孩子會有什么事情詢問,就轉頭說了一句,“還有其他事情嗎?”
就這么一句話,使得孩子想問沒來得及問的事情,順口說了出來,即給了機會,也給了尊重,還使得時間比較緊湊。
三是來一句你說如何辦呢。
我們都知道,讓人家表達需要最關鍵,因此保持覺察給人家說話機會,遇到混亂不清時候,最好直接征求意見,“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說如何辦好呢”。
遇到人家說不知道的時候,要佩服人家這個說話的水平,再判斷是否真的不知道,可以提供建議。比如遇到專業評審事情,人家真的不懂,就不要抱怨,而是提出合理化建議,給出幾種常規處理方式,并推薦合適的評審方式。
上面心理學遷移作用的示例探討,核心目的可以總結為:如何保持謙卑,真正尊重別人,體驗真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