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學】
為了把句子寫生動、形象,我們經常會用到比喻句。有的比喻句,顯得老掉牙,沒有什么新意;有的比喻句,給人感覺生硬、牽強,甚至適得其反;有的比喻句,不但十分貼切,而且新穎別致,給人愉悅感。
我們來看一下三個比喻句:
1.手機網速太慢,一下子沒搶到紅包,弟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2.鞭炮放完了,門前一片狼藉,像日本鬼子掃蕩過一樣。
3.月亮升起來,荷塘上籠著一層薄薄的霧,仿佛荷花的面紗。
簡單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第一句屬于老掉牙類型的,一說起著急,大家不約而同想到“熱鍋上的螞蟻”——請問,2016年,又有多少熱鍋上的螞蟻在茍延殘喘呢?
第二句屬于生硬型的,沒有顧及到放鞭炮時的整體氛圍,通常情況下,我們放鞭炮是為了表達喜慶和某一種特殊禮儀,而“日本鬼子掃蕩”很顯然就和文章整體不協調了。
第三句,把薄霧比作荷花的面紗,就新穎、貼切,也襯托出荷花的美,給人舒適的感覺。
如何能寫出精彩的比喻句呢?
一、發揮想象和聯想,找到有相似點的不同類事物
我們不能為了寫比喻句而寫比喻句。事實上,好的比喻句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隨著寫作的展開,表達某一種意思或情感,自然而然生發出來的,是作者想象和聯想的具體體現。
舉個例子: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作者由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星星,所以才會寫出這樣的比喻句;同時,這兩種事物不同類,而且有相似點,能構成比喻句。
二、結合上下文和情感基調,寫出和整體相稱的比喻句
無論是使用哪一種修辭手法,都不能脫離文章的語言環境。什么是語言環境呢?簡單地說,就是上下文的語句共同營造出來的情感、觀點以及主題等具體意義。
舉個例子: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牛毛、花針、細絲,和細雨的細極其符合,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小巧可愛的特點跟語段要表達的“喜愛之情”是相稱的。
三、善于發現自己的獨特感受,適時用比喻句表達
只有作者的感受是鮮明而獨特的,表達才能與眾不同。寫比喻句也是如此。我們不妨把修煉自己對世界的獨特感受看作是“內功心法”,那么,寫比喻句其實只是外在的一種表達形式而已。
舉個例子: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為什么不把春風比作朋友或其他人的手,要比作母親的手呢?因為作者對春風的感受是獨特的,他覺得春風的溫柔和溫暖只有母親的手才能相提并論。
【理一理】
比喻句,實際上是作者發揮想象和聯想,寫出自己對事物的獨特感受。用來做比喻的兩種事物,要具有相似點,但又不同類。
余老詩【學習?寫作?思維】,一起用寫作精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