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沉浮80多天后,41歲的陶淵明徹底明白: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終于死心了,不如歸去吧!一聲長嘆,一切釋然,鳥入舊林,魚歸故淵,游子回家了。
自此,官場少了一個陶縣令,文壇多了一種田園詩,文人有了一個精神的歸宿。
01
這一歸去,開創(chuàng)了一條沒落士族的自新之路。
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封建時代,陶淵明的橫空出世,無疑是主流社會和傳統(tǒng)意識的另類。他絕塵而去,可以歸結(jié)為“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本性使然。但我們不妨從人的本性,從血脈里去追根溯源,去尋一尋他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
小序里說“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所以親戚朋友就勸他做官??吹竭@里,大家可能會笑話。陶淵明只會讀書,生活能力弱,不能養(yǎng)家糊口,就讓他去當官。在等級森嚴的晉代,當官真這么容易嗎?非也。
答案在于陶淵明的身世。他具有貴族血統(tǒng),曾祖陶侃是東晉名將、大司馬、荊州刺史;祖父、父親都有太守的官銜,八歲時父親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外祖孟嘉是東晉名士,性情沖淡自然,母親知書達理、隨和謙遜。所以陶淵明是個典型的“官二代”,他的血液里既有儒家的積極進取,也有道家的順其自然。有了這種家庭文化的熏陶,他最終的回歸田園,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陶淵明的出仕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棄官是為了也許是質(zhì)性自然。他官途的失利,肯定有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種種壓力,陶淵明沒有言明,我也就不好揣測。就現(xiàn)實眼光看,就家庭責任說,陶淵明不是個好父親,不是個好丈夫。換位思考,縣令是個不小的官,他能沖破種種阻力,來追求理想的生活,肯定經(jīng)過權(quán)衡和考量,他棄官的初心和家庭的擔當,我們無須多想,但就這種膽量和勇氣就非常了不起。這樣例子很多,我只拿屈原做了類比:屈原是熱心用世的悲情者,陶淵明則是隱退避世的勝利者。
家境好,好讀書,但富不過三,很少有人能逃脫敗落的宿命。在世風日下的東晉,他走出了一條沒落士族的自新之路。
02
這一歸去,是對官途失意文人的一聲當頭棒喝。
人生很短暫,該放手時要放手,認準方向就奮力前行。陶淵明就是這樣,“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家的心情是急迫的,歸家后的心情是喜悅,這是一個官員的迷途知返的大徹大悟,是對知識分子人生抉擇的當頭棒喝。“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更是陶淵明與農(nóng)家生活相處、相知、融為一體后,與世俗、與官場的決絕的宣言書。
人生會遇到許多困難和不如意。有的是時機不對,有的是命運使然。但你總要放下包袱,輕裝前行。魯迅說: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陶淵明就走出了一條山水田園的詩歌之路,打通了一條古今隱逸文人的理想歸宿。
好多文人都有隱逸情結(jié)。李白暢游名山大川,“且放白鹿青崖間”,瀟灑于人世間;王維隱居終南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居然亦官亦隱;孟浩然曾汲汲于功名,“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難免布衣終身;蘇軾被貶黃州,“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以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從未離開官場。陶淵明則不同,他的棄官歸隱是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也是最徹底、最堅決、最具革命性的隱者。
到后來,陶淵明的影響愈來愈大。單看兩句,“審容膝之易安”和“樂夫天命復奚疑”,再想想李清照、白居易的名號,“易安”“樂天”這些字眼,可見他對后代文人影響之深遠。
陶淵明,無疑是對官途失敗的文人們的一記當頭棒喝:原來天無絕人之路!
03
這一歸去,唱出了一介農(nóng)夫?qū)ψ杂缮畹牡臒崆楦吒琛?/p>
從“仲秋之冬,在官八十余日”,到“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到“或執(zhí)杖而耘耔”。屈指算來,陶淵明冬天辭官回家,春天耕田種地,也不足半年時間。他通過紀實的筆法,真實地描述了投身到了田間地頭的勞作場景。至此,有些惺惺相惜,我也是農(nóng)家子弟,我眼前是一個農(nóng)民裝束的,飽經(jīng)滄桑,純粹的莊稼漢的形象。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人窮則返本,歸家后的陶淵明自有他的快樂。他安居于山水田園之中,對農(nóng)家生活的熱愛,對田園風光的喜愛,情動于中,溢于言表。時而倚窗觀園,時而林中漫步,時而水上棹舟,時而登山舒嘯,時而臨水賦詩。他完全將自己融入大自然,在青山綠水中,在天倫之樂中,收獲了快樂,享受了人生。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他用擬人手法寫出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也是他對農(nóng)村風光的喜愛與謳歌。這些畫面,與“采菊東籬下,悠然現(xiàn)南山”田園風光的和諧之美,與《桃花源記》“其樂融融”的世外桃源,與《五柳先生傳》中的“葛天氏之民”的農(nóng)夫形象一以貫之,一脈相承,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洹?/p>
肯定的說,農(nóng)民陶淵明的物質(zhì)生活是貧困的。不然,怎么會有“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的句子。但他安貧樂道,以苦為樂,珍惜時光,享受生活。在“看得見山,看得見水,尋得見鄉(xiāng)愁”的潯陽江畔的田園里,唱響了對人類生命之源,對農(nóng)村農(nóng)民生活的高歌。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但沒有茍且,而且還有詩和遠方!
04
這一歸去,道出了耕讀之家的人生哲學。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是流浪。這話可以詮釋陶淵明的隱居情懷。他是農(nóng)民,耕田之余,吟詩作賦,飲酒高歌;他有品位,有個性追求,是個典型的耕讀人家。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而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樂天安命、順應(yīng)自然是他的人生哲學。《五柳先生傳》中的“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還有“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這些語句,都可看出他的自在自足、無欲無求的獨立人格。
魏晉時期,迫于社會壓力,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出仕與隱退的沖擊,刺激了許多文人的靈魂。“竹林七賢”的文章,隱晦曲折地揭露統(tǒng)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再看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 ,他表述就有些含蓄和模糊,也有消極避世的思想,他的交往還沒有脫離那個階層,蘭亭集會的都是文人雅士。但從陶淵明的文章中看不到這種苦悶和不滿,我看到的是春暖花開,看到的是珍惜當下,看到的是不忘初心,做好自己就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李白的詩句,后人又用來評價李白,我認為更適合陶淵明。陶淵明的文章如此,人格也是如此,如芙蓉出于清水之中,任憑大自然去雕塑。
陶淵明寫文章用甲子紀年,字號“靖節(jié)先生”,都顯示了與劉宋王朝的不合作,有一身傲骨,并不消沉,不隨波逐流,是個有節(jié)操的文人。
周敦頤說得好:“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陶淵明是一座道德的高標,是儒家道德的君子,后人想模仿他,可惜卻只能得其形,不能通其意。
斯人雖亦歿,千載有余情。偉哉,千百年來就一個陶淵明!
05
閱讀《歸去來兮辭》,我感悟到的是一首隱居避世的勝利者的歡歌。當然,隱居只是一種形式,那管他在山里,在農(nóng)村,還是在江湖,只愿心靈有個安放的地方。
看看鋼筋水泥的名利場,看看汲汲于物質(zhì)世界人們,想想壓力山大的學校生活,想想我們面臨的2019年高考,透過陶淵明,還有他的歸去來兮,我們欣賞到了另一種人生,另一種生命狀態(tài),另一種精神追求。
陶淵明告訴我們:人應(yīng)該這樣活著!
附一篇巴皓月同學的隨筆。
標題:自有逍遙一身輕
物欲橫流的時代,有多少人失去了本心?金錢至上的社會,有多少人禁不住誘惑,阿諛奉承的面具下,欲望才是一切。
哎,世家萬般皆幻想,自有逍遙一身輕。我們該向陶淵明學習。
陶淵明祖上儒,外祖道,這使他形成了一種儒道相和的風格?!安粸槲宥访渍垩钡蕊@示了一位讀書人的風度。盡管他生活拮據(jù),但不會為區(qū)區(qū)五斗米向那縣官彎腰,盡管身體因勞累而成疾,但不會接受別人送的肉梁。逍遙自在,不受別人的束縛,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輕松地過著自己的田園生活,就像莊子應(yīng)答楚使時話中的那只在泥潭中的烏龜。
輕松做自己,何樂而不為?在田中辛苦地勞作,累的滿頭大汗,雖成了一介有文化的農(nóng)民,但卻好過官場的勾心斗角,把自己弄得心力憔悴。虛偽的眼淚會傷害別人,虛偽的笑容會傷害自己,其實到頭來受傷的都是自己,何不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呢?一個虛偽帶著面具的人,或許在白天,會擁有他人的簇擁,但到了深夜無人之時,是否也會無聲的流淚。
人的一生這么長,千萬不要失去了本心。本心是你的底線,信仰或其他一些什么,它是心中的明燈,是指路的明燈。若燈一滅,則到處都是黑暗,你就會陷入沼澤。
學著通達一點吧,你或許有無比崇高的理由。但是你不能因為這個理由而放縱,不擇手段。做一件事,有一件事的道理,它不成功,你也不能強求,學著通達,放輕功利心,凈化一下心靈。偶爾也學陶淵明一般,到田中種地修身吧。
世間萬般皆幻象,唯有逍遙一身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