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照片上的這位女士是我的外婆,照片的背面用藍黑墨水記下的數字透露出拍攝時間:37.11.2。那是外婆在中華民國37年(1948年)的秋天,留下的一幅珍貴影像。就在那一天,遼沈戰役剛剛結束,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尚未打響,上海還是一座和平的城市。
就在昨天起,同樣是一張塵封60多年的老照片被60多萬網友轉發,人們記住了一位天然去雕飾、“從未輸給過時光”的“上海lady”。她是那樣的清純脫俗,溫婉精致,猶如漢代古詩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境。
當習慣了宏大的歷史敘事,習慣了風卷殘云的時代變遷,我們變得漸漸不容易接受歷史的細節,不容易相信生活的本來。胡適先生認為“歷史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誰想怎么打扮她就可以怎么打扮她”,但事實上除了攝影家手里一次一次地神奇地捕捉到雷鋒同志悄悄做好事的畫面以外,最真實的歷史和最真實的人,就活在一張張褪了色卻絲毫不褪其精神的老照片里。
這就是60多年前的畫面。細心的人可以從外婆的發型、服飾、家庭擺設里看到那個年代的時尚;細膩的人卻從外婆的一顰一笑里,看到那最熟悉的,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都有的,發自內心的愉悅——國家或有浩劫,家庭或有苦難,但在那一片刻,她是很幸福的。
一個家庭的歷史,和無數個家庭的歷史一樣,真實而感人。它們湊在一起,便是一個時代的氣象,“從未輸給過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