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收集資料,做好自己的知識管理,我覺得有兩大前提要掌握住:「參與性」、「長期性」。
任何人都有收集資料的需求:
例如要收集很多新聞事件、評論、分析報告,來作為自己撰寫新文章或企劃的素材。
例如正在研究手沖咖啡的學習者,需要收集器材鑒賞、沖泡法教學、自己的學習心得,方便自己學習與復習。
為了讓收集的資料以后有用,
首先我們「不能只是收集死資料」,而要讓自己「參與到資料當中」,這包含了:
幫資料下注解、畫重點、整合相關資料、作目的性分類整理等等。
而且對于知識工作者與學習者來說,收集資料「不應該是偶一為之」遇到才想到的行為,
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習慣」,針對一個具有未來性的需求,不斷地收集、內化、整理自己的資料庫,
從而在不知道什么時候遇到問題當下(需要寫一篇文章、需要教別人泡咖啡),
能夠立刻在自己的資料庫中找出資料來完成行動。
這正是所謂的「有效收集資料」,如何做到呢?下面是我身為一個長期知識工作者與學習者的建議,分享對我個人來說很有用的流程。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
并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
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里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
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
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
累積各種以后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
因為那等于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么。
我也不信任 Facebook 這類社群有辦法提供我垂直綜深的主題知識,
加上害怕社群過多雜訊。
所以,我們必須自己動手來!
所以,這個「個人化」與「自動化」的流程是很重要的,
我把像是自己的「電腦玩物」這樣有專門主題
且以原創為主的部落格和網站收錄到我的 Feedly 中,
這樣每天就能自動接收到他們更新的文章,這是我個人化的報紙,
也是一個自動化的資料庫。
如果你對個人化、自動化的資料收集還想更進一步研究,
那么還有更進階的方法,這里我先略過,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寫的另外兩篇文章:
2. 如何保持資料來源的活力?「他人觀點」與「世界觀點」
我完全不從社群收集資料嗎?
當然不是,我也看社群,但那對我來說是收集資料的第二步驟。
并且為了「打破社群氣泡」,第三步驟我也會輔助以 Google 搜尋。
- 建立個人化自動資訊管道:自己的觀點
- 利用社群收集額外資訊:他人的觀點
- 利用搜尋突破資訊屏障:世界的觀點
上面收集資料的三部曲缺一不可,而且他們的「使用順序」我認為很重要,
我稱呼為是:「自己觀點、他人觀點、世界觀點」的三層拓展。
「自己觀點」
用 Feedly 這類訂閱工具收集那些自己最認同的網站,最佩服與信任的資訊來源,
建立一個每天穩定擴充自己知識的管道,讓自己可以跟著這些作者一起成長,
這是建立自己觀點的步驟。「他人觀點」
但我們不能只是限在自己的觀點,
這時候「社群」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保持資料活水的方式,
透過不斷吸收、沖撞他人的意見,來獲得自己觀點的更新。
所以要閱讀社群,但這里的社群不限于 Facebook ,
例如我寫一個部落格來跟大家討論,也是一種召喚他人觀點的社群。「世界觀點」
但是朋友圈有朋友圈的局限、國家社會有國家社會的視野局限,
要能看到更大世界的資料,發現反證的資料,
那么就要依靠 Google 搜尋,跳出自己習慣的資訊框架,
嘗試找出不一樣的世界面向。
我的習慣是當從 Feedly 看到某些論點,或是在社群上看到某些資訊時,
我不會立刻做最終判斷,而是會再利用 Google 搜尋多找找看,
尤其嘗試搜尋反面論證,讓自己的視野可以更開拓。
3. 跳過 80% 的資訊
前面的方法中,我覺得應該已經盡可能用最好的方法獲得網路資料的收集來源了,
當然我這里略過了書本上的資料管道,在閱讀書本上,我覺得也是一樣可以
從「自己」、「他人」、「世界」三層角度去思考怎么挑選自己要讀的書。
但是光有資訊來源還不夠,接下來就是如何收集才有效率,并且有品質?
面對龐大的資訊量,我會掌握下面幾個處理原則。
首先是** 80% 的資訊都可以跳過**,即使是我自己收錄到 Feedly 的資訊,
我也可能跳過 80% 是不讀的,而什么是不能跳過的資訊呢?
那就要回頭問自己,什么是我現在最關注的主題?我想要找什么樣的資訊?
或者要換個角度想上網這件事,我們是當作休閑一樣隨意看?
還是既然花了一樣時間上網,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有目的的閱讀上?
同樣時間產生更多價值,而且一樣有樂趣。
很久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6步驟解決累積了一周沒看的1000+ Google Reader 教學」,
現在雖然沒有 Google Reader 了,但文章里提到的六個方法應該還是對大家有所幫助。
4. 閱讀并且也同一時間做筆記,強化資料的參與性
看到某篇文章好像有啟發的當下,我會盡可能當下把這篇文章讀完,因為這時候的啟發最大!
并且最好能一邊閱讀、一邊畫重點、一邊做筆記,這就是我一開頭說的「參與性」,
收集資料最有價值的往往不是資料本身,而是你對這則資料的啟發、想象、延伸。
所以如果你不把這些記下來,就太可惜了,你下次再讀這則資料一定會全忘記。
就像我在閱讀書籍時:「用 Evernote 開始完美讀書計畫:抓重點閱讀心得復習」,
也一樣會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這些筆記其實才是比書本更寶貴的東西。
而這也是我喜愛用 Evernote 的原因,她可以讓我一邊閱讀任何網路資料,一邊做筆記,
并且最終快速儲存起來:「關于 Evernote 網頁擷取的 9 條收集心法與教學」。
5. 收集資料是刺激自己的想法,所以優先收集想法
我們為什么要建立有效率又有效的資訊管道?我們為什么要收集資料呢?
雖然有些資料確實是參考性的,例如某某人講過的話、某某事件數據,
但還有更多資料的用途其實是要「刺激自己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去想我要看什么資料?我要讀什么書?我要把哪些資料收集下來?
這樣會有更大的機會建立有效的資料庫。
因為比起資料收集的完整性,我更應該先追求想法筆記的完整性。
而沒有想法的資料,收集下來日子久了大多也無用,反而造成資料庫的累贅。
接下來的步驟,就要從「收集資料」的前置作業,開始進入「怎么整理自己資料」的流程,
關于資料庫的管理方法,歡迎大家繼續參考我在電腦玩物的另外一篇文章:
「活用資料庫的資料收集法:試試加上這四個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