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習日記
? ? ? ? ---170805中醫學術流派
文/顧嫣
《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三世者,一為《黃帝內經》,二為《神農本草》,三為《素女脈訣》。此皆先秦之著作,蓋中醫學最早之派別。至今發展為中醫學的三個專業,針灸學,中藥學,診斷學。
中醫學是在無數的臨床實踐,不斷總結經驗,逐步上升為理論體系,這樣發展而來的。《黃帝內經》算是中醫學發展的里程碑,至春秋戰國以來,搜集經驗醫方者,代不乏人。但是早期的經驗醫方部分已經遺失,非常可惜,這也顯現出來歷朝歷代對于古籍的修葺、編纂、整理、出版的重要性。自宋朝以來情況有所改善,宋朝政府通過—系列措施,包括整理刊印醫書,改進醫政體制,設立太平惠民和劑局,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北宋以來,新說漸興,至金元而大盛,張仲景的傷寒學派、劉完素朱丹溪的河間學派、張元素李東垣的易水學派創立、傳承并發展。
河間學派,以火熱立論,劉完素主張六氣皆能化火,側重外感火熱病的研究。朱丹溪認為陽有余而陰不足,力主抑制相火,保護陰精,于內傷火熱病的研究非常有成效。也有人叫這個為“寒涼派”。
傷寒學派,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立派之本,研究外感疾病。但是東漢時期只能依靠手抄的方式傳播,原書已經遺失。到了晉朝,王叔和以太醫令的身份,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并最終找全了關于傷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后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傷寒論》中雖也提到了風溫,但是全書詳于論寒,而略于論溫。不過也為后代的溫病學說打下了基礎。
易水學派,以臟腑證候的病機及治療為研究。李東垣的《脾胃論》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后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從脾胃著手論治。對治療胃病都有很好的指導。
諸家學派各抒己見,在爭論中分立,創新,以傷寒學派和河間學派為基礎,明朝末年葉天士創立了溫病學派,后清代吳鞠通在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于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在中醫學發展史上,溫病學派與傷寒學派發生了曠日持久的學術爭鳴,先賢們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先后創立了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論治,促進了中醫理論的發展。
而后西方醫學的傳入,引起了中西醫學的交流,形成了中西匯通學派,這種思潮在中國近代占據主導地位,在臨床實踐中互取優點,積累經驗,吸取教訓,不斷發展。
至今為止,中醫學在國內外都有很高的聲譽。有位老師講中醫學在國外的聲譽比國內的都好,這大約也是真正的中醫能在國內行醫,也能在國外行醫。但是有些假冒的半仙兒只能打著中醫的招牌在國內騙騙“急病亂投醫”的人了。這兩年國學的普及,大約情況也好了很多。古籍都不長,但是短而精。我覺得有空的時候都應該讀一讀,至少讓自己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以上為看書所得,書名《中醫各家學說》。如果錯誤,請指正。
題外話:
看得越多資料,越顛覆童年對中國古代的認知。
比方說宋朝,這個在電視劇里以奸臣當道且奸臣不死忠良含冤而聞名的朝代,感覺應該是皇帝昏庸,朝臣腐敗,奸佞當道,整個王朝腐朽到潰爛的時代。但是事實上,這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后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宋朝立國三百余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于內亂的王朝。這點應該也能說明宋朝百姓的各司其職、安居樂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