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元旦, 我和班上的同學們一起去河南安陽參觀了文字博物館。
博物館一共分為三成,第一層講的是甲骨文的出現時間和發現過程,第二層講的是甲骨文的來歷和制作方法,第三層講的是文字的發展和各個民族的文字。
一層:甲骨文一殷商時期就被發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當地的農民在采收花生時,偶然撿到一些龜甲和獸骨,被當成中藥賣給藥鋪,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和學生趙軍偶然在中藥材的“龍骨”片上發現有古文字,于是開始了對此的搜集和研究。
二層: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綿延使用了一段時期。
三層:現代漢字的發展,也許炎黃子孫根本不曾留意,隨著現代信息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賴以傳承和延續的工具———古老的漢語言文字,在目前以英文為主導的現代信息資訊世界,正面臨激烈挑戰。香港文化傳信集團有限公司以發展和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幾年來,他們投入巨資,組織力量,刻苦攻關,奮勇拼搏,終于使這種被動局面得以徹底改變,并轉危為安。該公司及“奇人”朱邦復,從事漢字研究30余年,發明了“倉頡輸入法”、首創“中文計算機”、研制成功全球第一顆中文“中國芯”———飛龍中文處理器。近期又與ibm緊密合作,憑著一顆中文“中國芯”,制定了世界多元文化低廉計算機工業全新標準和體系。這是世界信息資訊科技革命性的突破,它打破了電腦單一文化困局,開創了計算機多元文化的新時代。另外還有世界各個國家及各個民族的文字,如:朝鮮文、英文、俄羅斯文、韓文、壯文、伊拉克文、滿文等等。
這次參觀文字博物館,十分有意思。我和同學們都很開心。我會永遠記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