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深海里面有什么?
最早的時候,深海是召喚,接著深海是深淵與恐懼,后來深海是混亂之后的寂靜,現在,深海是心靈的歸屬。
感謝燈塔的小伙伴推薦這部電影,至今,我仍沉浸其中,沉默、寂靜,跟恩佐一樣,從外在的喧囂浮躁中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美感,寧凈,不再追尋意義,當下的感知與體驗便是意義,我想也許,我終于戰勝了恐懼,因為那個所謂的深淵不過是自己長年迷失之后,幻想出來的,曾在極端危機中感受過這種靜美,其實也不算太陌生,知道自己無法靜下來的人太多,但大家也許并沒真的去感受,什么都不做真的更難!比起追求意義,不去追尋,也更難!簡單與復雜之間要穿越層層的迷障,如果一個有意識的大人能夠回歸孩子的單純,自然生發智慧,這是人作為高等生物的恩賜,一個主動的人,一個孩童般存在。
出世與入世之間,平衡點在哪里?
雅克說:“潛水的痛苦在于,當我身處海底時,會找不到讓自己浮出水面的理由。”
記得榮格在他的自傳里面曾經寫過,當年他經驗到最強烈的“與無意識的對質”——他遇到幾個原型人物及存有,與它們產生了神交——唯一能夠讓他穿越這場意識上的徹底轉化的,就是他始終還能回頭來眷顧他在現實世界里的某個位置,一份他所熟悉的專職工作,家庭還有孩子。
最近開始重看《生命的軌跡》,一本由精神分析師寫的占星著作,海洋,海王星的領地,個人無法掌控的能量,只有與它融為一體、變成沒有疆界的狀態時,我們才能認識它,除非一個人能夠與土星帶來的壓力、現實性及責任達成和解,否則每一次的潛入都是危險的事情,榮格要是缺少了這個讓他落實于大地的錨,他覺得自己很可能會像一艘小船,在大海的暴風雨里無助地載沉載浮,遭逢到心理上的瓦解。目睹許多人在迷幻藥上的實驗,便可以了解這種瓦解帶來的破壞性是什么了,而長年沉浸于自己的夢幻世界,應該也是一個道理吧。
愛這個話題,讓我思考良久……
最終我自己這么回答,愛等于有勇氣深深的暴露自己。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以為的愛:
也許只是一時的激情。
或者只是人性的一時絞纏
甚至是物欲與情欲的混合物
我想,雅克在與喬安娜的相處里,看到了真實的自己,而喬安娜最終選擇了放手,放手的瞬間,喬安娜感受到尊重與愛了吧?
有時,我覺得在愛的層面上,人和人更容易接受分離與無常。
因為愛本就充滿不確定性與變化,如同大海。
常常覺得,如果在心靈的層面感受到愛過,人將產生一種大無畏的力量感,在現實生活中扎根下去。
我們真的愛過嗎?
那種能夠覺知自己欲望的付出,那種跨越自我肉身的寧凈,一切毫無意義,卻能活在當下了,也許這樣的愛是一種純然的意識形態,具有感染力與帶動力,出現過的這些瞬間必然是生命中質的躍升,對于喬安娜來說,也許那便是永恒。
死亡,更多是心靈意義上的體驗
若水組的小伙伴吳雪說:
恩佐死了,終于他是無法戰勝雅克的,四百英尺深的海水中,他長久的下潛,越潛越深,他對雅克說:“你是對的,那里其實更好。他讓雅克把他放在海里,就那樣在海水中深深下落,緩慢,優美,他是屬于那里的,這樣自信驕傲的男人,他曾在愛琴海邊彈一架白色的鋼琴,笑容明媚,不斷地追求與挑戰,終于他成功了,歸屬了蔚藍,潛去了最深的地方。
在心靈意義上,我們都將經歷幾場“死亡”,在意識與潛意識的轉化地帶,當意識中加入不確定的潛意識,死亡就發生了,但也是一場新生。
直到某一天,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形成一種穩固的存在。
一開始,每一次深潛,都將帶來死亡體驗,到后來,生與死之間再無明確界限,既然靈魂不滅,那就試著放手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