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濤
一,
我的《40元一斤的草莓,你舍得給孩子買嗎?》一文,在各平臺有累計數百萬的閱讀量,回復的評論有至少十多萬。評論兩極分化,一派支持我的觀點,認為要盡量滿足孩子;一派反對,認為滿足孩子,就是放縱和溺愛孩子,孩子會向父母索取越來越多……
我在評論里還看到相對中庸、理性的觀點,就是認為:父母要量入為出,適當消費,但不要超出家庭的消費水平。
意思是:可以給孩子買蘋果香蕉之類的,而像40元一斤的草莓就別買了。等到草莓成熟的旺季,相對便宜時再買。
這條很理性的觀點,基本是正反兩方都可以接受的。
那么,這種觀點,真的更值得推崇嗎?
贊成這種觀點的人,或許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的記憶力!
如果他們知道孩子的記憶力可以持續多久,或許會改變主意吧。
二
有個朋友曾經感慨地和我說,他的孩子在小學時,曾想讓他買一個玩具,這個玩具超出了他當時的消費水平(比如他平時給孩子買10元以下的玩具,那個玩具是80元的),他本來是想拒絕的,但那天他心情好,覺得就滿足孩子一次吧,下不為例。
孩子對這個玩具愛不釋手,后來在寫“最高興的一件事”的作文時,特意把這件事寫到了作文里。
初中時,孩子又把這件事在“最難忘的一件事”的作文里寫了一次,還被老師在課堂上朗讀了。
更讓他想不到的是,后來在高考作文里,孩子還寫了這件事。語文分數也超過了平時的水平。
因此,他感慨萬千,也有些后怕。如果當時他拒絕了孩子,孩子失去的絕不只是那一次的好心情,而是長達十年乃至更久的幸福感。
同時他也有些后悔:如果他當年多滿足孩子幾次,孩子的幸福感,會不會增加更多?
朋友的故事,讓我想起一位文友,他講到女兒小時候喜歡芭比娃娃,但他們家庭條件不好,所以一直不舍的買,但那次,他給孩子買了。孩子的興奮程度,遠超他的想象。整個精氣神都變得飛揚起來,自信多了。
女兒過去都不敢邀請小伙伴來自己家。但有了那個芭比娃娃,女兒開始變得開朗大方,邀請小伙伴們來自己家,一起玩自己的芭比娃娃。女兒也因此有了幾個好朋友。
初中時,女兒對這個芭比娃娃的熱愛程度也絲毫不減。后來高中時,他有一次和妻子去看住校的女兒,也順便帶上了這個芭比娃娃。
女兒看到這個芭比娃娃,笑容變得很燦爛……
他也是感慨萬千,慶幸自己滿足了女兒這個超出他當時消費水平的愿望,同時后怕當時若有給女兒買。女兒該失去多少快樂啊!
三,
這兩個故事都讓我在多年后依然記憶猶新。同時我也想到,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爸給我買水煎包的故事,初中時我寫到作文里過,被老師在兩個班級朗誦。高中時又寫了一次,又被老師朗讀和夸贊。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年,我在開頭提到的文章里再次寫了一遍,成就了這篇爆文,有四百多個粉絲上百萬,甚至幾千萬的大號轉載,我的粉絲也增加了兩千多個。
我在給尹建莉老師的著作《從小讀到大》寫書評時,還提到了另一件事,我爸小時候給我買的唯一一本課外書是《唐詩一百首:一詩一畫一故事》,這本書不僅促使我對詩歌和繪畫產生了興趣,還讓我從小就成了全校聞名的故事大王,后來還以寫故事為生,作品在幾乎所有故事刊物都發表過。
這些都是超出我爸平時的消費水平的,但很顯然,他所花費的錢,都是超值的。
如果他按照量入為出的原則,不舍得給我買這些,我的人生,少了這些正向的刺激,可能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吧。
一個讀者也提到,在他小學二年級時,爸爸按照他的要求,給他買了純文字版的《一千零一夜》,從此開啟了他的讀書之旅,受益一生。
這絕不只是我個人或幾個朋友的特例,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比如我的自傳寫作班一位群友提到:
有一次,母親省吃儉用給我買了一段新的皮筋,我高興了很久很久,那種感覺仿佛至今還在。現在想起來,仿佛還在我的身體里。
這也是超出父母消費水平的非必需品。但母親買了,雖然買的時候,她絕對想不到,孩子的激動和幸福,會持續幾十年。
如果廣大父母們,都能意識到孩子的記憶力是可以持續這么久的,知道滿足孩子一個超出消費水平的需求,可以滋養孩子一生,那么,是否還會在是否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以超出消費水平為由,拒絕孩子呢?
就像一個讀者所說,雖然父母花五塊錢只能買一個草莓(超出平時消費水平),但這顆草莓卻可能溫暖孩子整個童年記憶。
又比如讀者燕南飛說的:
小時候的冰棍一毛錢一根,光明冰磚一塊錢,媽媽每年都會買一個冰磚回來,我和妹妹分著吃,一個夏天都是甜滋滋的!
這樣美好的事情,是孩子成年后,花多少錢,都難以買到的。所以,愛孩子,一定要趁小啊!如果父母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別說五塊錢一顆,就是五十塊錢一顆草莓,五塊錢一個冰磚,也愿意給孩子買吧?
四,
下面再引用一些讀者的留言,大家可以更深切地體驗到,給孩子買超出消費水平的東西,不僅不會慣壞孩子,反而會讓孩子一生溫暖!
君顏晨
看到這篇文章突然就覺得我爸還是很愛我的,以前我小的時候,九幾年吧,家里也不富裕,我也是想吃草莓,當時是十多塊錢一斤吧,我媽舍不得,說買菜夠吃好幾天了,當時我爸去趕集,依稀記得多要了幾塊錢,回來就給我買了草莓,我媽當時還不高興,我爸就說:買點給孩子嘗嘗,從哪兒省不了這幾塊錢。看到草莓的時候我和我妹可高興了呢……
極樂鳥
在香港迪士尼的商店里,女兒被各種漂亮的公主裙吸引住不肯走,裙子挺貴的,我有點舍不得,她爸為她選了一件蘇菲雅裙子送給女兒,女兒開心不已,這件裙子一直掛在衣柜里,即使穿不上了,女兒每每說起也會很幸福的樣子!
effendi(花想容花藝)
孩子要的小東西,買了也不會讓家里的經濟變拮據,而女兒也并沒有養成出門見到什么都要買的習慣,反而是知道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花錢,經常會拿自己的零花錢出來說要給我用。我老公基本上是屬于無條件的滿足女兒提出的任何需求那一類,他說他小時候家里條件差,想要個玩具汽車央求父母好久,哭了一路,最終父母又返回玩具店給他買了。他當時意識到,不善言辭對他非常嚴格的父母,原來也是愛他的。
水淼
我是82年的,那個年代物質很匱乏,記事起,冰棍是2分錢一根,大熱天父母在地里純人工用鐮刀割小麥,揮汗如雨啊!都不舍得買一根,但父親有次帶我去賣菜特意繞路,就為了給我買一根兩毛錢的雪糕!他說聽別人說這種雪糕可好吃了,特意問了知道這有賣的。那真是到現在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雪糕!現在的我再也沒吃到過那么好吃的雪糕!
現在我無論吃到什么感覺好吃的東西,就會想有機會一定讓父母也嘗嘗!
上面幾個父母,當時都花了一筆相對不算少的錢,但相比孩子當年的興奮,和孩子多年后再次確認父親的愛,還算多嗎?
五,
給孩子買高價水果或其他食物,到底值不值?高價水果和便宜水果,除了口感,沒有別的差別嗎?大家看著幾位讀者的評論:
時間的燁熠
高中的時候陪奶奶散步,遇到賣水蜜桃的,奶奶只拿200塊一個月的低保,卻掏出15塊給我買了一個水蜜桃,我一輩子都記得。
胡椒小姐
90年代我爸給我買過10塊錢一個的獼猴桃,至今難以忘懷。
常小貓
記不清幾歲的時候,跟著媽媽上街,看見賣糖果的攤子,跟媽媽說讓她推車子走的離人家攤子近一些,我能順手拿人家一個果凍吃,因為知道媽媽沒有錢買,但又特別想吃,媽媽聽完直接給我買了幾個果凍。真的只有幾個,雖然現在忘了那個味道,卻永遠記得這件事。媽媽再窮,都會讓我們吃好穿暖,內心開心,絕不走歪路。現在媽媽兒女稱心,身體健康,晚年富裕,大概就是三觀正的人的福報吧。
奢侈品一樣的水果,給孩子買劃算還是不劃算?
如果家長目光短淺,只考慮當時的性價比,顯然是不劃算的。但如果目光長遠,就會發現再沒有比滿足孩子當時的需求更劃算的事情了。
多年后,當你的孩子再看到這個水果,他腦子里想到的是:我吃過這個,小時候我父母給我買過,是什么樣的味道(談戀愛的時候,也會娓娓道來,順便曬一把幸福,秀一下父母的好),而沒被滿足過的孩子,看到這個水果內心是苦澀的,想到的是被拒絕和不配得,然后會對準女友說:這東西太貴,不劃算……
六,
不論多昂貴的東西,一旦除以時間,就不再貴了。大家來看看,孩子的記憶力有多久?
Amylin楊藍
記得8歲的時候,生病了,爸爸第一次帶我進縣城看病,城里一切新奇的事物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同時在想,如果我是生活在城里是該有多幸福呢!看完病后,爸爸帶我在城中心一條河邊上的一家鴨肉大排檔吃了一碗鴨肉飯。那種飯香從鼻到嘴到心的感覺至今難忘!我認為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感謝父母在貧窮的環境中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富裕!如今我在深圳生活得非常好!感恩!
雨過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我18歲考上遼寧鞍山的中專院校,我爸送我帶我吃的四毛錢一碗的餛飩,那個香味我記了30年,現在我48歲。
若水
深有感觸!小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帶花的壓發,我當時高興的不得了,都30年了,我想起都高興。
夜會美
永遠記得,小時候大櫻桃剛出來那會兒,我很想吃,跟媽媽說:是不是很貴呀?
媽媽說:你想吃,貴點也買,我賺錢就是給你花的!
好想媽媽!
陸
我也記得,小時候在鄉下生活,每次媽媽到縣里開會,問我想要什么,我說什都不要,就要兩毛錢的腌橄欖,那味道我永遠不忘,多年以后還想念,那是媽媽的愛。可媽媽走了,懷念媽媽。
韻堃代購
哇!讓我想起來小時候我沒吃過麥當勞,家里條件不好 別的小朋友都去我也不要。有天我就往麥當勞望一望,爸爸看見了。半夜12點起來賣海鮮的老爹一天只賺了27塊錢。花了15塊錢給我買了一份套餐,真的特別好吃。一輩子都記得!
姍
小時候家里雖然條件不好,但讓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每周爸爸都會帶我到供銷社買一包10元的喔喔佳佳奶糖,拿著糖,坐在爸爸的自行車上,好幸福!現在回憶起來依舊覺得幸福!
看了這些,你還覺得應該理性消費,超出消費水平的東西,絕不給孩子買嗎?
七,
我不是要大家什么都必須滿足孩子,而是說有些超出你平均消費水平,但又在你承受能力范圍內的東西(比如幾百塊的玩具,雖然你覺得貴,但并非承擔不了),如果孩子真的很想要,就滿足孩子一次吧(就算不滿足,也千萬別再罵孩子虛榮或自私了)!
因為你付出的不僅是錢,還有對孩子的在乎;孩子得到的也不只是玩具,還有你的愛!
就像下面兩位讀者的留言:
珍子
上學的時候,雖然家里經濟壓力也大,但父親在我花錢上從沒委屈過。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同事說你是那種從小什么都不缺的人,所以你骨子里有底氣和自信,而我不一樣。
這一刻,我想了很多,明白了父親當時的用心!
丞銘媽媽~貝貝魚聯合創始人
從小爸媽買啥都是給我買最好的,吃的用的都是村里小朋友不敢想的,所以我更加努力的學習,雖然沒有很大的成就,但至少三觀很正,工作時做好領導,回歸家庭做好媽媽。我就覺得我配得到世界上最好的,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
總之,我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多滿足孩子,哪怕是滿足孩子超出消費水平的東西,也是非常值得的。
著名經濟學者薛兆豐教授則也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過,投資到小朋友身上的錢,最符合經濟學理論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則。
從不舍得給孩子花錢,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你一次次拒絕孩子的場景,孩子也是記得的。孩子的記憶力不僅善于記這些美好的事情,被拒絕、被羞辱的事情,孩子也同樣記得。三十年后,也依然記得,你后悔不后悔?下篇文章,會讓你看到很多人對小時候被父母不斷拒絕的感受。
另外,為什么有些人以超出平時消費水平的價格,買了孩子想要的東西,卻并沒有好的結果,孩子得到的并不是上面這些美好的回憶,反而是很糟心的回憶?
限于篇幅,我會在明天的文章里再闡述這些。
歡迎大家留言,談談你有哪些得到超出預期的東西的美好回憶?或者得不到夢寐以求的東西的遺憾!
*******************************
歡迎有需求的朋友加入!
******************************
作者:張宏濤,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自傳寫作班創辦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致力于家庭教育,幫助有自省能力的家長意識到,孩子在寬松愉快、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中才能身心愉悅的茁壯成長!
致力于幫助人們提升心智成熟度,獲得心靈上的寧靜;提高婚姻、工作方面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