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3
小小金融是一家從事中小企業貸款居間和金融機構外包服務的企業。昨日到長沙分公司拜訪,老總姓周,我們就未來的人才合作事宜進行了深入探討,還他很認可,還提到各地的分公司都有長期的人才需求,由集團總部牽頭進行合作更合適。他十分客氣,又是請吃飯又是留住一宿的,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哈哈哈~
最近在讀《新校長》雜志的“傳統怎么教”一期主題,提到創立了以“通慧為一”為核心理念的“通慧教育”體系的格蘭德學校校長倪貫翔。這所學校在立足人的生命成長需求和生存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價值觀引領的人本教育,提煉出立命修身的“十五德”思想理論和“修、學、煉、悟、化”通慧教育真言,探討出心腦體共運規律,解讀出教書和育人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教育回歸本源,我很認同。拿我從事的高等職業教育來說,重點考量指標就是技能熟練度和就業水平,也就是生存發展需求的滿足度。而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的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對于二十來歲的高職生來說,畢業后能否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也就是生理和安全這些低層次的需要,是大部分人追求的目標。進入職場以后,與單純的校園截然不同的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他們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適應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有些孩子漸漸吃力,甚至開始懷念美好的校園時光。隨著他們的職業發展,到了三四十歲,無論是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處于穩定和上升期,所追求的就逐漸過渡到婚戀和社會貢獻,也就是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這些高層次的需求。為什么很大一部分的人會遭遇初入職場的適應關,以及后面的中年危機呢?我認為,就是他們的中高級需求不能夠較好地滿足,自己和自己以及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出現了問題,導致迷茫和失控。而年少時的校園時光,是一個人的好奇心最旺盛和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如果我們在立足孩子的生存發展需求的同時,能夠在他們的生命成長道路上埋下一顆智慧的種子,讓他們無論是存在于這個眼花繚亂的現在,還是快速更迭的未來,都能夠不慌不忙,那將是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最大的意義。
在我之前提出的“現代大學生素質模型”里,之所以重點強調包括人文、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在內的通識教育,和閱讀、寫作、演講、時間管理、團隊協作在內的通用技能教育,還有職商、逆商、愛商等等的能力開發,也正是基于此。而現在的高職和本科教育體系里,這一塊是比較缺失的。我也期待能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在高職院校里開設一個實驗班或者專業,用實踐去檢驗我的理念,再基于成功樣本,去慢慢開啟高等教育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