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兩三個小時的出行太短暫,不能盡興。與鐵伴和她老公約定,國慶節這天一行四人去遠一點的山上——石婆婆山,傳說石婆婆犯了天條被天帝施以鞭刑,獨坐在山頂上打座,我們去看過它近處的小天橋石,對面還有一處大天橋石,是通往天界的石橋坍塌后遺留下來的,形象奇特,也值得一看,只是路不好走。
八點多,收拾了攜帶的食物:蘋果,石榴,牛奶,火腿腸,雞爪,千層餅,洗凈切好的蔥花,拿上水杯。鐵伴說今天主要活動是野飲,我們的野炊比較簡單,主食就是桶裝方便面,她會帶上純凈水,燒水壺,在山里湊著石頭擺成鍋臺樣,揀來樹枝支鍋燒水,方便面用開水泡開,帶來的食材擺放在石頭桌面上,幾個人就可以大塊朵頤。這屬于簡單又實用的野炊。
我在山里吃過最有意思的一頓飯是鄰縣驢友燉的羊肉湯。大概七八年前,我們去本地的黑龍潭游玩,只帶了些餅干火腿腸,中午在潭邊碰到一行翻山越嶺趕來的人,他們背著爐子、鋁鍋,在潭邊現場燉了一鍋羊肉,幾個人開始邀請我們同吃,大家女同志居多不好意思。
幾個人吃完后剩了不少,又招呼我們說,你們沒有做飯,這羊肉湯也不往回帶,你們每人喝點吧!我們一行六七人,這才放下矜持,用一次性杯子做碗,用折來的樹枝做筷子,風卷殘云般把人家的羊肉湯“報銷”了。今天想想那畫面就過癮,幽深的潭邊,閑云悠悠,嶙峋的怪石,颯颯山風,樹上成串的鮮紅山茱萸在頭頂閃耀,我們坐在石頭上飽嘗陌生人饋贈的羊湯。
鐵伴老公今天開車,出城往東,一路進發!
剛從主路上下到通往村子的水泥路,就碰上母子二人趕著一大群足有兩百只的波爾山羊往山上去,羊群緩緩行進,我們跟在后面不敢鳴笛,怕驚了羊群,它們四下逃散。可一點一點挪著實在著急。往車窗外張望,明晃晃的太陽下,左側的田埂上溝崖上,紅彤彤的柿子格外耀目。柿子是晴朗秋日里最明麗的一幅畫,古樸的柿子樹枝干黢黑,樹冠呈圓形鋪展在藍天白云下,紅黃色的樹葉所剩無幾,枝頭一串串紅燈籠高高懸掛,后面是青色大山的背景,別提多誘人了。
我們干脆把車停在路邊,走到樹下仰臉觀察,會不會突然掉下一兩個,撿拾起來嘗個鮮?開著拖拉機拉玉米秸稈的老伯告訴我們,想吃就摘吧,反正這些柿子最終會變成小鳥的食物。柿子不好摘,摘多了也沒人吃,誰摘是誰的!可這么高的樹,怎么摘到呢?都是幾十歲的人了,上樹顯然不現實。可不摘幾個又心有不甘,怎么辦?能不能找根竹竿?
羊群走遠了,我們也繼續前行。
入山口的村子叫“打碾石”,因為這里的石頭可以砌成石碾,山坡上還留有一個四周已經砌好沒有起出的石碾,大概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見證。這里山深林密,正常的年份,沿著小河往山上走,一路水聲嘩啦相伴,今年太干了,河谷干巴巴的,遠遠看著的紅葉是黃櫨的葉子干枯的,樹下的藤本作物早焦了,真讓人心疼。
這座山還有一個特點,路上的小石子打滑,稍不留神就會打個趔趄。我們一路拽著樹枝艱難前行,碰到一位大爺,他說我們走的不對,這條路不到大天橋石,兩位男士堅定地認為可以到達,我和鐵伴無所謂,反正就是游玩,目的地沒什么要緊。三十六七度的高溫好像也不適合走得太遠,只管前行,不問目的。
十二點終于上到一處山坡,兩位男士放眼看去,確實走錯了方向。離大天橋石還有兩個山頭,需要下到山谷再翻上去,大家體力不支,決定順著原路返回!
坐在樹下歇息的時候,發現了一株棠棣,果實已經沒有了酸澀,面面沙沙的,我嘗了好幾個。以前也嘗過一點,澀到人不停漱口。橡栗殼不少,毛毛碗一樣,特別可愛。孩子在家的時候,總愛撿一些回去,我在面前擺了一堆,算是對過去帶孩子來爬山的回憶。
山下碰到了熟人,他們說摘到了不少柿子,有人在路邊放的有竹竿,自己去敲好了。鐵伴一聽很高興,冒著艷陽讓她老公去敲,我倆拿著塑料袋撿拾。熟透的柿子掉在地上就四下開花,她一陣驚呼。有一個還恰好打在她老公的白T恤上,濺了不少汁水。我家先生對此不感興趣,說是要中暑,只坐在路邊看我們一驚一乍。
打完柿子,鐵伴裝了兩大袋,她還腦洞大開,把熟透的柿子擺進水壺里,說這樣就不怕顛簸了!時間已經是中午兩點多,實在沒有找到合適野炊的地方,我們也害怕天干物燥,開車到鎮上吃了飯,野炊用料全部帶回,無非改成在家里解決這些食材,是誰說的,人生處處是驚喜!怎么著都行吧!
這就是我的十一國慶節,在打柿子中完成,祝朋友們和我們的祖國柿柿如意!
石婆婆山在馬谷田鎮東北約十公里處,因山頂巨石酷似一斂袂而坐的老婆婆而得名。石婆婆山海拔672米,在泌陽縣馬谷田鎮境內,石婆婆屬泌陽縣第三高峰。主峰上這一青黑巨石,晴朗的天氣里,外形酷似一彎著腰的老婆婆,近看巨石背面還有一個腳印。因為巨石外形奇特,人們親切地叫它石婆婆山,還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