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會在早上上班的公交車上遇到一對爺孫。他們比我晚一站上車,車廂很擁擠,爺爺始終牢牢牽著孫子,用另一只手勉強扶著欄桿,從前車門處一路擠進來。
我第一次遇到他們時,剛好幸運地得到一個早高峰座位。我示意讓給小朋友坐,爺爺一邊擺手一邊用粵語說著“不用不用,你坐你坐”。我堅持地站起來,他也就不再推辭,讓孫子坐下了。
之后遇到的幾次,他們都是過了五六站才在車廂后部等到座位。最好是連座,這樣小朋友就可以從書包里拿出面包和牛肉干,爺爺在一旁負責撕包裝袋和遞水,共同完成早餐任務。
我的童年中也有兩段外公接我放學的時光。
一段我是在外公單位的附屬幼兒園讀書時。他會在下班時順便接我,讓我坐在他肩膀上,問我今天認了哪些字,帶我去路邊小店買小浣熊干脆面,還讓我趕在媽媽下班回來前就吃完。
另一段是在家搬到離小學比較遠之后,他堅持每天坐15分鐘公交去學校等我放學,然后再陪我坐15分鐘公交回家。我媽媽認為非常不必要,因為外公來回跑一趟多支出的2塊錢公交費在月工資只有300塊的當年并不算少??墒沁^了這么多年我仍然記得,外公即時就反駁我媽媽說:“這個錢我自己出,我有退休費!”
可惜他并沒有享受到太久領退休費的時光,就離開了,毫無預兆。
事發太突然,那天晚上,家里亂成了一鍋粥,擠滿了聞訊趕來的親戚朋友。似乎每個人都有好多事情要忙,忙著哭泣,忙著安慰哭泣,忙著迎接下一批來哭泣或是安慰哭泣的人。
我一個人站在新家的陽臺上,望著墨一樣黑的夜色,想不明白大人們說的“再也見不到”是什么意思。明明我在學校里認識的朋友之后總會常常遇見呀。
這是我第一次遭遇親人的離開。我流的淚很少,只是長時間地覺得胸口憋悶。以至于過了好幾年,會有人問我,你還記得你外公嗎?你當時還那么小,肯定都忘記了吧?我一時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外婆在一旁說,她肯定不記得了,她之后都沒有再提起過他了。
后來的很多年,是我和外婆單獨度過的。外婆言語不多,喜歡一個人在晚飯后站在陽臺上看外面,有時候看天上的景色,有時候看街上的熱鬧。我不用上晚自習的時候也常常陪她站在那里,有時候說說話,大部分時候各看各的。
我家樓下有一家書畫鋪子,男主人寫得一手好書法。有一天他家鋪子門前停著一輛小貨車,好幾個人合力將他做好的一塊墓碑抬上車。動靜有點大,我們都向下望,看是怎么回事。外婆這時突然說:“等我不在了,你就幫我做這樣一個。”我有些不知所措,只能佯裝大人的口氣講:“哎呀,說什么鬼話呢?!?/p>
我實在是不知道怎么聊這些事。你看,我現在都還不敢講,只能用“這些事”來代指。后來看《哈利波特》里伏地魔名字不能提,我深以為然。恐懼的形式有很多種,可以是戰栗,可以是尖叫,也可以是諱莫如深和掩耳盜鈴。
我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才看完十集紀錄片《人間世》。起初,我自詡有一百多集美國醫療劇的觀看經驗,可以邊看動手術邊吃東西,于是把這部片安排在晚餐時下飯。沒想到真實生活的力量太大,我每集都哭得哇哇的,更別提吃飯了。尤其在看完關于器官捐獻和臨終關懷的兩集之后,我一度開始失眠,以至于等到再一次周末才又鼓起勇氣把它看完。
是的,這是一部需要勇氣去看的紀錄片。它帶領我進入了一個極其殘酷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有慶祝24歲生日吃海鮮突然暴斃的小伙子,和用體溫幫他暖血袋的醫生;有堵在路上只能干著急的急救車員,和好不容易到了醫院卻因為沒有床位進不了急診室的患者;有顫抖著手舍不得簽“放棄治療”這四個字的父母,但最終他們同意捐獻自己兒子身上全部可用的7個器官;有等待了上千天腎源活一天算一天的患者;有連接著生與死,每天都有人離開,可也會常常舉辦生日聚會的臨終關懷病區。
《人間世》的第九集叫做《愛》。這集只有一個主人公,26歲的張麗君。她在懷孕后被查出癌癥,在流產并接受治療與留下小孩之間進行了艱難的抉擇,最終強撐著在第30周剖腹產生下小孩。最終,她被確診為胰腺印戒細胞癌晚期,已經沒有手術必要。她的老公為了安慰她,只說現在先化療,可能會掉頭發,不過沒關系,以后還會再長出來。這個堅強的女人心知肚明,笑了一下卻實在沒忍住眼淚說:“老公,我還能有頭發再長出來的那一天嗎?”
因為早產,張麗君的孩子“小籠包”一直住在暖箱中。張麗君在老公的陪同下去看過一次,她只能隔著暖箱為小籠包唱張懸的《寶貝》。而等到小籠包終于可以回家時,張麗君卻因為癌癥轉移,一只眼睛失明了。她害怕小籠包的記憶里沒有自己,撐著精神為他錄了18年的生日快樂。錄的過程中,她的頭發掉了,吃飯開始嘔吐,被人碰到身體會痛,腫瘤越來越明顯。
在整個一集紀錄片中,張麗君的老公對她總是膩膩地叫昵稱、摸額頭、親親抱抱,語氣溫柔得像在二次元,但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他后來也去剃了個光頭,帶著張麗君去出國旅游。因為張麗君說:“我已經想好了我死時的場景,我不希望自己死在病床上,身上插滿了管子。”
此時我多么希望這只是一部電視劇。片尾曲放完,演員卸妝換衣服,各自回家,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和這個片中的殘酷世界說再見。
在此之前,我就是這樣,自顧自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在年輕人的世界里吃喝玩樂,熬夜刷微博,跟風追熱點。我知道千里之外明星的床笫之事,卻不知道自己的盡頭在哪里。不知道怎樣面對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如何招架意外與死亡。不知道怎樣才算是活著呢,不知道怎樣去度過生命才算是有價值的。
此時再去看,那些因為別人希望所以自己也希望達到的種種目標,諸如:升學、求職、買房等等,都是虛妄的追求。然而時間是在真實無情地流逝,朋友們散落天涯,親人一天天老去,生活是正走在下坡路上的。
所以應該怎么辦呢?
約翰 · 梅納德 · 凱恩斯大概認真地考慮過這個問題,他說:“長期來看,我們都是要死的。”這樣想一想,似乎可以讓人心平氣和一些。在變化的當下與不變的結局之間,每個人都可以提前做一些準備來應對未知。這些準備包括思想上的,情感上的,以及經濟上的等等??赡苁峭砩舷掳嗪蠼o父母的一個微信語音,可能是有意識地去學習急救知識,可能是領第一份工資之后為自己買的意外保險,可能是明天上班路上主動為有需要的人讓座。
張麗君說,我的世界很小,我的世界都是我愛的人。也許這就是好好活著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