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實體貿易的國家,起運港貨物的量占到世界的50%。但是業內人士都知道,中國物流尤其是海運運輸鏈非常繁瑣。龐大的市場背后往往是潛藏的機遇。基于此,周詩豪搭建了“運去哪”物流供應商集合平臺,通過信息互通、交易撮合,提高出口物流的效率。
在分散的信息面前,建立標準化的信息系統
目前,海運出口要注意的事項十分繁復。從提單的填寫、包裝的要求、甚至到禁止進口的商品,還有類似“運往沙特的貨物不準經亞丁轉船;巴基斯坦不接受掛印度、南非、以色列、韓國和臺灣旗的船舶靠港”等等,有很多不為大眾所知的規定。
至于運輸鏈條長、環節多,涉及多方人員復雜溝通等可能出現的問題更不必說。所以當貿易商選擇海運跨境物流時,物流公司資質審核、貨物安全保障以及信息傳達迅速是首先面臨的三個問題。而2011年,“運去哪”創始人周詩豪第一次有了創業的念頭。
當時大環境的現狀是,一方面,供應鏈物流缺乏有效的管理,日常的訂單協作過程中訂單比較分散,沒有好的SaaS工具能夠反映物流需求和貨運狀態的及時更新。另一方面,訂單內容、物流供應商選擇渠道也比較單一,貿易商的選擇往往集中在周邊海港,甚至沒有全口岸的服務,客戶很難去系統化的篩選優秀服務提供商。
這種情況下,客戶的管理成本非常高。
所以好的平臺是提升自身以及供應商運轉效率的提升,不簡單是信息羅列。平臺對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管理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信息化系統和標準化流程成為不可或缺的兩塊。
周詩豪最開始選擇了做物流行業的企業協助和社交平臺,也正是基于上述兩點的思考。這一點,也在之后無心插柳的為運去哪提供了處理訂單和客戶信息的內核。
對于客戶來說,從登陸平臺開始,無論是簡單的訂單下達、價格搜索,還是公司物流動態、成本,甚至互聯網動態可以在后臺一站式收集完成。“運去哪”一直試圖讓客戶更多的參與到執行,雙方逐漸將傳統承包關系轉換為協作關系。
“收發貨人可以跳開契約關系,跟訂單中產生關聯的所有供應商一起關注貨物的動態。能夠實現社會化分享和社會化協作,這就是我們特色的其中之一。”周詩豪認為,這一點讓運去哪區別于其他類似平臺。
至于標準化的操作,以集裝箱拖車服務為例,將整個服務分為安排車隊、放箱、提箱、裝箱、進港等幾大步驟以及幾十個細分環節,當每一步按照規定的步驟和時間操作。甚至可以實現2-3名車隊調度管理員管理全國各港口數百家車隊、數千輛集卡的工作。
在都是專家的B2B圈子里,關注訂單執行結果
有了內核,“運去哪”第二個選擇是從Local服務(Local指的是裝運前服務)起步。
“世界上750萬條航線,點對點也有幾億條,沒有一個平臺或者服務提供商敢說自己提供全自營服務。”所以不同于其他B2B平臺,運去哪在基于撮合型平臺的模式上,對Local段服務一開始就是眾包自營。
包括整合各港口航線上的優質貨代企業、車隊、報關行、倉庫等物流服務提供商,將外貿企業的物流需求分包出去。而對那些需要Local服務的客戶來說,誰提供服務不重要,企業更關注訂單執行結果,關注供應商的履約率和額外費用發生率。畢竟在不大的圈子里,大家都是專家,口碑會比互聯網傳播的更快。
當然,“運去哪”提供的這些Local服務,瞄準也是核心和優質的中小型客人。出貨率可能不高,但對服務的依賴性比較強,進而可以獲得比較廣的覆蓋率。
“我們希望能夠用一年內達到1%的市場份額,完善供應商服務品質標準。這是后續對我們跨境段,以及在海外實現門到門的在線化跨境段運輸打下的基礎。未來3年左右,達到10%左右的市場份額。”國際物流是一個規模龐大又極度分散的市場,周詩豪認為,初期1%的市場份額足以引起這個傳統市場的震動。
“運去哪”A輪融資之后,產品從Local服務到海上跨境運輸,整個物流供應鏈已經完成了閉環,擁有注冊企業數四、五萬家,供應商服務資源數萬家。
而B2B兩大盈利點金融和供應鏈物流中,顯然“運去哪”已經憑借其報關和拖車服務掐住了信息流和實體貨物流。
“我們離供應鏈最近,因為我們運的貨就是供應鏈。”周詩豪說:“運去哪也在跟相關金融機構合作,提供透明的標準化的在線物流服務資產包,當對方把這些數據變成完善的金融體系,這可以成為運去哪后期的核心盈利點。”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本文作者喬澤芳,郵箱qiaozefang@startup-partner.com,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