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作就像生孩子。寫作是創作的一種。
產生想法就像受孕。寫下文章就像臨盆那一下子。從受孕到生產這之間,有長達九個月的孕期。從想法產生到文章輸出之間也有一段醞釀期。
酒越放越好喝,但還是有有效期。胎兒在母腹中待個九個月就夠了,再久就生不出來了,胎死腹中。
我們每周寫一篇文章,就像悉心挑選那個在心里醞釀得最好的想法,然后把它生下來。這種創作的節奏對于記錄自己的成長點滴,還是很合適的。
心中有話,不吐不快,因此我們拿起筆。這種情況下寫下的文字往往時效性不長。人的情緒起伏多變,應運而生的想法亦復如是。所以,不經醞釀的點子,不是好點子。
每周到了臨交作業,才收拾心情,準備生產,也不無道理。希望一周里面吸收的訊息和產生的想法,多一點醞釀的時間,生出來的孩子能好看一點。
2.
言歸正傳,上周四下午,心情抑郁的征兆出現了...
這兩三周以來,每天都爭取到很多看書的時間。時間記錄上記載,最近一周平均每天有三個多小時在看書。這些時間哪來的呢?中午休息一個多小時,上午上班一個小時,下午上班一個小時。上班時間,就像潛水閉氣一樣,也不跟同事說話,一件接著一件事情:工作、看書、寫作、微信聊天......喝水、走路、喝水各種瑣事穿插其中。時間寶貴,能多擠一點是一點。
開始,中午到書店看書,就像私會情人,還偷著樂。漸漸的,越發貪婪起來,只要一有機會,就想著看點書。做什么事都不如看書——看書能讓我高效的有所領悟,有所收獲。干別的事都有可能是徒勞,在沒有想法的時候寫作在我看來也是浪費時間。上周何帆老師推薦讀小說《蠅王》,讀起來也難以集中精神,琢磨著看還是不看。讀小說的效率實在是太低了——如果你想從小說中得到啟發的話。
之前決定多看書,是為了搭建知識體系。這會兒貪念作祟,欲壑難填,追求“有所得“的感覺。對治貪,最好的辦法就是布施。有輸入,就輸出。不要擔心自己寫的不好,看得還不夠多,道理還不夠完備,就不寫了。實際上,知識是學不完的。知識體系的構建,也需要不斷翻新,不斷迭代。不怕犯錯,因為犯錯是必然的事情。
3.
書看久了,又沒人交流,心情備感寂寞,去何帆書友會轉了一圈,叫了聲:”有廣州的朋友嗎?“沒響應的。線下已經好久沒好好說話了,聊天最多的是跟自家孩子。
周五的晚上,路總更新了一篇文章,當時已是傍晚時分,好不容易熬到孩子睡著,讀罷長文,已無心睡眠。又是一篇佛學長文,略燒腦。這些天來,唯有路總的文章可以撫慰我內心的寂寥。自從加了他的微信,他跟我的距離好像近了些。
與路總結緣,在情理之中。一來大家都是佛友,二來他文章寫的好,粉絲不少,尤其是關于佛學體會的文章寫得好。不容易的,佛學知識非常的枯燥古奧,大眾很難耐下性子來學習。大量的讀佛學經典后,用通俗的語言、邏輯清晰的把道理娓娓道來更是難上加難。前陣子萬維剛講《佛學為什么是真的》,結合前沿的腦科學研究和心理學研究,總結了佛學的精髓,但僅僅停留在佛學的趣味性上,為我們揭開了腦洞為止。佛法的修行更多是要落實到為人處世的身(行為)口(話語)意(思想)上。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道理。如果缺乏智慧,善就流為偽善。道理就流為雞湯,落入俗套了。路總的文章里卻不無閃耀著理性的光輝。更難得的是還能緊貼當下的社會環境和熱門話題,發人深省。
4.
會做一道題,并不難。難的是,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尤其難的是,已經懂的人,去理解別人為什么不懂。菩薩在以方便道度眾生的時候,獲得最大利益的不是眾生,而是菩薩自己——眾生只是得到般若,菩薩則得到了無上菩提。
擅長”解題“,卻不懂怎么把別人教會。從小到大,我都是這樣。
十年前我去一所重點中學試教,聽課老師給我的反饋是學生聽不太明白。我一向不按套路來看問題解題,并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為榮,因為這意味著更深刻的認識和更直接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人跟人的思維是相差很大的,老師應該按照學生的平均水平來教,按照常規思維來講課,當時就覺得也許我不適合做個中規中矩的老師吧。
現在開始寫作,老毛病又犯了。自說自話,別人看不大懂。只能感慨這個世界上能理解我、認可我的人太少,內心的寂寞由此而來的吧。
是的,已經懂的人,去理解別人為什么不懂很難。更重要的是,我太少去關心別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們關心什么。只滿足于追求自己懂,懂更多。
要寫好文章,光讀書攝取知識是不夠的,常下筆也是不夠的,還要去了解他人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
4.
寂寞是人之常情,人是群居動物,希望與志同道合的人為伴。但如果你不在乎自己的同伴,同伴也不會在乎你的。走出自己的世界,去了解大眾的想法,大眾的文章要看的,讀者的留言和評論也很值得一看,不能只抱牛人的大腿的。
話又說回來,捫心自問,對自己的親人呢?了解他人的想法,何不從身邊的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