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父母的焦慮就是孩子“不聽話”,什么都說“不要”,親子沖突中的壓力,經常就是從NO開始的。下面,我們來看看“不要”這兩個字對于孩子的心理意義是什么,再看如何具體地面對。
一、成長中的叛逆期
一個人一生中有幾個叛逆期,最早的叛逆期出現在什么時候?我們大多知道有個青春期,但其實人的第一個叛逆期出現在2歲左右,即 Trouble Two。這個“不要”正好就是在這個年齡學會的不多的詞匯里,很能表達自己的立場,也能讓自己顯出很有力量的樣子。而父母對于這個時候的孩子,大多也會覺得孩子很可愛,更多是去逗他,即使他有逆反,也有辦法讓他就范,但有可能忽視了孩子這個“不要”的心理意義。
現在,我們要看看,這個幼年時會說的“不要”,是怎樣變成內心的憤怒的呢?
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大多有著保護孩子的天性,因為孩子是那樣的脆弱,我們有著天然地疼惜,有著對孩子這種無能狀態在態度和行動上的捍衛,這個時候、這種狀態下的保護,是跟孩子沒有界限的,那個時候的孩子也是需要這種融合一體的抱持和保護的。
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這種沒有界限的保護如果不做相應的調整,就會漸漸地發展成一種控制。控制就是去父母將自己放在“全人”(全能的完人)的狀態,介入孩子的生活,他們是出于保護的心理,但是在行為上做出了控制。
孩子的“不要”以及隨著年齡增長采取的其他更多間接的方式背后的意義是要掙脫和逃離父母的保護和控制,孩子對命令的抗拒成為一種自動的反應模式,這就給父母帶來了失控感,帶來情緒上的焦慮和憤怒,是被拒絕的憤怒、失去控制的挫折。孩子的拒絕成為父母產生威脅感的壓力源。
二、父母如何處理和回應面對孩子拒絕的情緒
如果我們把孩子的“不要”看做抗拒,我們就會自然地讓自己站在彼此對立的關系;如果理解了孩子拒絕背后的心理機制,理解了拒絕是孩子成長中自我意識和個人主見的激活和表達,我們就可以挪出一些溝通的空間。
這是一個心理過程:首先理解到自己情緒內在的糾葛和來源,看到自己被拒絕的挫折感,那是一種掌控感掙脫的憤怒;然后,慢慢地引導自己,從溝通的角度去看待。
一個小技巧: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不要急著回應,可以沉默幾秒鐘,不給孩子回應,這時有些孩子可能改口,有些孩子依然說不。對于說不的孩子,可以在沉默后問他為什么,請他給一個具體的理由,試著讓孩子說服你。然后跟孩子確認一個承諾,比如現在想休息一下,打會游戲,那什么時候停止,如果沒做到怎么辦。這樣也是讓孩子訓練一種承諾,一種信用的表達。
長遠來說,我們要接受孩子是獨立的,會過跟我們不一樣的人生。當我們感覺對未來有壓力的時候,可以用腹式呼吸等方法來舒緩生理上的焦慮反應,讓呼吸進到腹部,一呼一吸后稍作停頓,來回做10來次。
總結:
看到“不要”是因為讓我們感受到被拒絕、失控產生的焦慮,可能通過憤怒表現出來,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理解到孩子的抗拒是立場的表達,就多了溝通的空間。
當孩子說不要的時候,保持靜默、開啟對話;開啟對話時,讓他來說服你;讓他給你一次允諾;允諾沒做到的話,提醒這是一種信用,而信用有額度。這樣建立起幫助孩子為自己負責,同時也幫助自己處理不要的一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