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奇葩說,有集講到異地的戀人能否接受對方宣稱自己available的要求,覺得感觸頗深,翻出兩年前剛失戀時寫下的只言片語重新編輯成文,說說這種開放式關系的不可靠性,對我來說,所謂的開放式關系就是在自欺欺人,而且還不痛快。
壹
半夜,我被噩夢驚醒,睜開眼呆呆地注視著天花板,陽臺上掛起的衣物影子投射其上,被風吹起,似人影在飄蕩,只有我一個人的家使得恐懼像漫天潮水般涌來。
我本能拿起床頭柜上的手機,解鎖,點開最近聯系人,打算撥打那個熟悉的電話,又幡然醒悟,我們已經分手了啊。
恐懼被難過和心酸取代,且沒有消退之意。
閉上眼,正準備重新入眠,可揪心的感覺卻愈加沉重,越掙扎著想擺脫,纏得越緊。
于是索性開了燈坐起身,后背靠著枕頭,任由自己發起呆來。
人真是奇怪的動物,在即將離開的時候,腦子里想的全都是對方的種種罪行,而當兩人真的分開,又開始回想對方各種溫柔體貼,只剩下美好了。
既然記憶會欺騙我們,那我們的感受還是真實且重要的嗎?
認識肅予是在四年前的高中生健美操大賽上,他作為我們隔壁學校的主力隊員,就這樣出現在我的視線中。原來現實生活中還真有像言情小說里一樣的男孩子啊,當時我滿腦子就只冒出這么一句話。
我曾說過在我的世界里沒有暗戀兩個字,喜歡就一定要有所行動,借助著社交網站的興起,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并私信要到了聯系方式。
早已忘記是怎么熟識起來的,我從未正式表白,但傻子都能看出我的心意。
一開始的曖昧,到之后的冷淡、刻意保持距離,當我終于接受我們只能是朋友,終于能和他隨意交談,且釋懷的時候,他又像變了個人一樣,開始頻繁主動找我聊天,關心我,約我出去。
就這樣,我們做了兩年密友,在大一寒假的某一天成了男女朋友。
可惜,異地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阻力。(各自的大學不在一個城市)
“你能接受開放式的戀愛關系嗎?”
“什么是開放式關系?”我問,內心隱隱不安起來。
“就是,我們現在啊,是異地戀,但是我們可以跟別人說自己是可追求的,如果你遇到了更好的,我們就好聚好散,這樣子。”他說這句話的時候,雖然是看著我說的,可眼神閃躲,顯露出心虛。
“……..”
我沒有說話,而他似乎在等待某個答案。
“好啊,這樣最好了!”我笑了起來,然后迅速轉頭不讓他看見我臉上的失落。
這樣也好啊,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只會有驚喜。已經預見最壞結局,就算摔在地上也不會很疼。
因為愛你,我可以委曲求全。
貳
每次新學期開學都是一段痛苦的記憶,充斥著別離的不舍,和對未來的不安,我們都害怕對方拋下自己愛上別人(也許我更甚),又無奈長時間的分別的確使我們漸漸疏離。
畢竟誰會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只是養在手機里的寵物呢,當我們身邊需要人陪伴,卻沒有人在,當身邊的小伙伴們出雙入對,自己形單影只,明明不是單身,卻和單身沒什么兩樣。
作為兩個都愛自己勝過愛對方的人,太了解彼此的個性了,因為了解,所以故作瀟灑,“沒關系,你去找個人陪伴吧,我理解的”,其實就算能理解能體諒,照樣在意,照樣傷心。
我們在能相聚的時候用力抱緊彼此,在天各一方的時候,又各做各的事,不去問對方消失的那段時間是不是和別人在一起,我想再也沒有像我們這樣變扭的情侶了。
但這是愛情啊,彼此作賤、相互妥協也不想放手。
雖然我也常常生氣地問自己,這正常嗎?互為備胎啊?
可比起失去彼此,這樣變扭的在一起也比徹底斷了聯系強,況且,大部分時候的我們都是快樂的,只要有片刻歡愉就夠了,反正到最后一樣都要失去。
我一直這么自我麻痹著。
是的,只要有片刻歡愉就夠了,反正最后都要失去。
于是,我們就這樣變扭的在一起了兩年。
“我喜歡上別的女孩子了。”他這樣跟我說的時候,我并沒有很吃驚,越來越久的消失時間,似乎都在向我說明這件事情,此刻終于到來。
“是你的學妹嗎?長得比我好看嗎?”我盡可能地打出很平和的句子,看上去沒什么情緒波動,雖然我明明想發的是操NM!
“恩,沒你好看,學跳舞的。”他這樣發過來。
我聯想到那幾周,他的空間里的個性簽名總有一個妹子回復和點贊,之前點開過她的名片,是個學芭蕾舞的妹子。(那時候我們用的QQ空間,還沒有微信朋友圈)
“我好像看到過,挺好看的。那你這些天一直和她在一起?”
而我其實想說:你TM!我說我不介意你還真去找了啊啊啊啊!
我想像個正常的女朋友一樣大發雷霆,卻做不到,心里憋屈又窩火。
“恩,最近樂隊要演出,我在排練,她也在排練,正好陪她。”
“唉,好的吧,好聚好散,做回朋友吧。”發這些話的時候,我怒火中燒,直到現在也沒想通是什么在克制著我情緒崩潰。
現在想來一個人竟然能這樣坦蕩蕩地告訴女朋友他喜歡上了別人而全無愧疚之意,也絲毫不顧及我的感受,美其名曰:坦誠。
我想立馬拉黑他,最終還是加了回來。
他怎么忘了呢,我也學舞蹈,上一年暑假,他還答應和我一起去學Poppin呢。他說他回來就教我打架子鼓,可是他在那邊教了那么多學妹,卻唯獨一次都沒教過我。
異地使我們錯失太多本應該相處而培養出的感情,我們的愛,全憑想象。
叁
事情當然不會就這樣結束。
第二天晚上,我用小號加了那妹子,和她心平氣和地談了談,讓她好好照顧肅予(沒辦法,矯情如我,戲如人生),肅予發來消息,讓我別去打擾她,瞬間覺得自己像個可笑的小丑,就在那一刻,心死。
在那個失眠的夜晚,我只想痛痛快快哭一場,可是自我意識太強的人,連放聲大哭都艱難,只能躲在被子里抽泣。
過了半個月,他們分手了(具體原因不知),再過了一個月,他寒假回來,約我一談。
我已經忘記我是否赴約,只是明白所謂的好聚好散只是自欺欺人罷了,說什么一別兩寬,各生歡喜,若是還愛著,怎么可能做的到。
再過了很久,他來挽回我,我卻不想和他在一起了。
我們曾經彼此相愛(也可能根本不是愛,只是占有欲),但是真不可思議,現在已全然沒有感覺了,可悲的不是口角,而是和解。
之前看奇葩說,有一集辯論題目是能否接受異地戀伴侶建議的available的關系。在這樣開放的社會,我很想擁護新思潮,我也曾跟某人虛偽的說,我可以接受啊。
但看完那期,又過了很久之后,當初的被洗腦到如今的再反思,我堅決認為,不能接受。
第一,開放式關系讓我們沒有安全感,沒有約束就不會懂什么是責任,一段確認的關系和處在曖昧期是一樣的,那還談什么戀愛,大家都單身好了。
第二,如果是因為太愛對方、害怕失去對方而委屈自己,那么最終,你一定會失去的。愛情在卑微的土壤里開不出花。
第三,那么熱衷于開放式關系的那一方,絕對是因為不愛你,至少沒那么愛你,因為獨占欲是人的天性。
對于工作,你當然可以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誰給的薪水高就去哪,你跳槽離職,這都是為了自己的未來發展,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
可愛情是可以這樣騎驢找馬的事情嗎?不,無論是法律上的一夫一妻制還是道德層面上人們對愛情忠貞度的追求,都證明,大眾不愿意和別人共享愛人。
當然也有人認為愛就是分享和自由,我不理解,不能認為它是錯的,這個世界早已包容多元價值觀,存在即合理。就像薩特和波伏娃,說實話我也羨慕,事實上每個人都能接受自己同時愛很多人,卻不能接受愛的人還愛著別人,自私如你我,所以這樣的開放式關系,說到底,是違背大眾愛情準則的,只有少數人可能真的樂在其中而不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
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就別為難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