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逼格多么高的青年,懷天下抱負,做未來主銀兒,怎么可以只顧朝九晚五熱炕頭呢!——青年的格局
前兩天跟好基友聊天,他最近深陷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狀態里,在幫他撩妹的過程中,順便就偷窺了妹子的社交網絡。這實在不是一個不優秀的姑娘啊,萌且跳脫,文筆優美,文藝清新,順便還很有內涵,這在當下是個多么難得的品質啊!于是我滿心歡喜的抱著“喲,你小子眼光真不錯的”的心理繼續“滿心歡喜”的做著幕后咨詢師兼治療師。
說社交網絡暴露使用者的身份人格絕對不假,在視奸妹子(原諒我)的過程中,我發現她是一個十分懂得“修心”的人。因為天氣而抒發的小情感,因為一朵花開一件工藝品而想到的自己……總而言之,充滿了生活小趣味,一看就是個高修養高逼格的少女,可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為什么所有的內容都離不開一個“我”。
唯心主義論的古人說,物我一體,向內溯源自己的內心,求得與世界的和諧相處。這話聽起來好有道理,換句話說,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圍著我轉的?只要跟我的心相處好了,那么我也就跟這個世界相處好了?
在這樣的人生哲學指導下,很多光鮮亮麗的高雅青年紛紛露出水面,關注一花一葉,一顰一笑,世界里只有自己的心情波瀾感情變化,而忽略了人們生活著的公共領域和更廣闊的世界。于是變成了不知人間疾苦,“何不食肉糜”的一群。最可怕的是,我自己很可能也是這一群中的一只螞蟻。
常常在想,為什么寫出《觀念的水位》的劉瑜會被人贊揚,而說出“一個人要像一支部隊”的劉瑜會被人批駁的體無完膚。大約這里面就存在了一個格局的問題吧。吐槽生活中的瑣碎固然很有趣,可當生活每天都充斥著情感糾葛,家長里短,咪蒙雞湯,格局未免太小了。青年應當是最具思想力,最有活力,最不能被馴服的一代,覺得世界都掌握我們的手上,每一件事我都應該插一腳吧。青年應當是憤世嫉俗,無所畏懼的,就算飛蛾撲火,也要為了理想而死吧。
旅行文化在青年格局的問題上體現的最明顯。我有重度旅行癮,所以不自覺對市面上出版的各類旅行類文字感興趣。早期以《背包十年》《不去會死》為代表的攻略型游記還能起到當指南和鼓勵出發的作用,現在的糖水型游記幾乎沒有可讀性。那是一本本花了大價錢彩印偶爾配有文字的街拍寫真集。碎片化閱讀的導向讓長文字越發不受歡迎,可思想的承載遠不是140個字可以傳遞的。
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瘋狂迷戀傅真,我喜歡閱讀她的每一篇長文字。同樣是記錄一場間隔年旅行,她會在土耳其思考奧斯曼的衰落和凱末爾的新政,在緬甸思考昂山素季和軍政府,在印度思考貧民窟與富人區的豪差,在摩洛哥思考假冒的憲政,親歷人在貧窮災難下如何脆弱又如何向死而生。對于青年來說,這是旅行的意義里極重要的一筆。
我還記得大一那年,懵懂的我如何踏上香港的土地,如何被港大圖書館掛著的“平,fan, 2+4, 2+2”的橫幅像大錘一樣迎面痛擊,如何被7月第一天中環街上洶涌的游行震撼,于是人生第一次,我開始質疑我像被澆灌的混凝土一樣堅固的社會國家觀念。當然我承認,關注公共領域在我們的環境里,是一件相對危險且有代價的事情,但那并不能阻止我們思考,思考如何去改變。不怕被罵不現實,因為青年本來就該不現實。
三島由紀夫有篇小說里講了一個關于老鼠的比喻,故事里一個男人說,年輕的時候覺得別人活得都像老鼠,自己無論如何不想活成這個樣子。如果真的碰上了這一天,那就像老鼠一樣咯吱咯吱的啃時間吧,把時間啃個小洞,好歹能把鼻子伸出去。所以,為什么不給自己啃一個小洞呢?聞聞洞外的世界有什么樣不曾接觸過的味道。
大玨說,她想先把自己的心修好,再去更多關注外面的世界,連自己都掌握不了,關注再多也是徒然。可我覺得,在一個小的格局里永遠修不出想要成為的自己吧,只有關注了解才能反思自己和自己所處的環境,然后做出改變。人與公共領域原本就不是對立的關系,公共領域從法國資產階級的談話沙龍走到今天,本質特點一點也沒改變,關注和發聲。
我們是逼格這么高的青年,腳跨兩個世紀,左肩傳遞真實,右肩記載歷史,懷天下抱負,做未來主銀兒,怎么可以只顧朝九晚五熱炕頭呢!
Note:
希望文章里的好基友不要看到這篇文章,希望我們的友情長長久久,希望關心公共事務的青年越來越多,希望無內容的文藝小清新是生活的調味品而非必需品。
我是NIle,頭上長草,心里冒煙的寫字漢,平生會做的事情不多,旅行大約算是一件。
獨立思考,拓展視野格局,做有趣而不平庸的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