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書影君
由著名編劇六六執筆,演員孫儷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安家》正在熱播。
該劇根據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改編,以房產中介為主角,講述了中國人與房子那種又愛又恨、悲喜交加的情感生活。
只是我看過十幾集之后,觀感卻是由剛開始的小驚喜,到后來的沒脾氣。感覺這部戲完全不像是出自寫了《雙面膠》和《蝸居》這種作品的編劇六六之手。
我個人認為《安家》之所以評價持續走低,大概有這么幾方面原因。
一、行業劇淪為狗血感情戲
總有觀眾調侃,國產的行業劇是“拍一行,毀一行”,這話一點不假。
拍個律師行業的《精英律師》,通篇都是男主角律師黑西裝戴墨鏡的耍帥鏡頭,而女主角也是背幾句法條就會把客戶唬的一愣一愣。說是職業劇,男女主角一點正事沒干,凈顧得上談戀愛了。
那些行業劇的編劇們,你們倒是聘請一個專業人士做顧問啊,專業的事,得靠專業的人。你個外行在那里拍著腦袋瞎編亂造人家專業領域的職業術語、行業慣例,考慮過“露怯丟人”這四個字的感受嗎?
不說了,一說我就來氣。
《安家》同樣逃不脫這個魔咒。
主角徐文昌,一出場就是墨鏡休閑裝,風流帥氣的造型。女主角孫儷更是整天板著個臉裝嚴肅,就像別人欠她幾年工資似得。
別人十年沒賣出去的樓道房,她沒費多少工夫,便可以說動當醫生的宮女士買下。
而且沒演幾集,原本相互提防的男女主角,居然就被編劇陰差陽錯地安排住在了同一套租來的房子里,大大方方地為談戀愛鋪平了道路。
可不可以含蓄點?可不可以不要那么著急?先賣幾套房子再談戀愛?
二、為殘酷生活添加了失真美顏濾鏡
安家天下房產中介公司的這家上海靜宜門店,一共有連老帶小外加倆店長共六個人。
有只拿底薪卻每天描眉畫眼的上海土著少女,也有家是外地在異鄉都市打拼的貧困青年,還有為了業績出賣“色相”專門服務闊太太的銷售冠軍。
說出來,每一個人都有一部在殘酷生活中奮斗打拼的血淚史。
但在電視劇中,這幫人每天在門店中談笑風生、插科打諢,說個俏皮話,討論個口紅色號,還會大早上在店里抱著尤克里里一起唱《成都》,畫風完全像一群感受不到生活壓力的初中生抑或文藝青年,每天只沉溺在粉紅色少男少女情懷夢想中“為賦新詞強說愁”。
殘酷的生活,硬硬地被添加上了一層完全失真的美顏濾鏡,輕歌曼舞、夢幻美妙。這是一種遠離真實生活的懸空狀態,不接地氣、沒有人氣。
三、完全與房子無關的劇情
《安家》劇情設定是講一群賣房子和一群買房子的人的故事。不用細說,但凡生活在中國的人,一提起房子,就可以感受這個話題中蘊含了多少中國人的喜怒哀樂、辛酸痛苦。
但看過十幾集后,我才發現這部劇好像跟房子沒啥太大關系,劇中的主要戲劇沖突,不是房似錦和母親的恨怒糾纏,就是房似錦和徐文昌的感情糾葛,要么就是翟云霄副總對徐文昌的報復打壓。
即便是為了配合劇情需要賣出兩套房子,也仿佛是編劇催著買家跑,急匆匆急吼吼的。
宮大夫連老公都沒來得及看房,就憑房似錦一句“這里可以看到星星”的文藝詩,就立刻拍板買下;包子鋪老嚴兩口子辛苦大半輩子攢的錢,被房似錦帶著只看了一套出了博士生了男孩的一居室,就立刻全款300多萬買下;韓大哥被房似錦帶著出去溜一圈,就樂呵呵地買下了一層深坑公寓。
看他們買房子的痛快勁,我怎么感覺就像2020年的人,穿越回2010年前的北京去買房呢?您這是買房子還是買白菜呢?買白菜您都不挑一挑嗎?
四、人物性格的紙片化
人們形容戲劇人物塑造失敗,習慣用“紙片人”這個叫法,意思是劇中人物性格模糊、形象扁平、感情缺乏,像紙片一樣單薄。
《安家》中的人物塑造,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店里的員工,性格情緒時晴時陰、時喜時怒,情緒轉變毫無邏輯連接,完全依靠劇情的驅使。在前幾集里,一開始還對房似錦同仇敵愾的一幫人,沒出多久,在沒有啥劇情烘托的前提下,就一個個對房似錦冰釋前嫌,甚至樂呵呵地同甘苦共命運了。
劇中塑造的許多買房子的顧客,也完全是這種印象。要么是對房似錦們頂禮膜拜、言聽計從,仿佛救世主下凡,要么就是對房似錦們惡語相加、懷疑指責,恨不得拳打腳踢。
戲劇沖突有了,背后的敘事邏輯呢?
每一個買房人背后都有故事,每一個賣房人同樣如此。但是,我在《安家》中看不到這些故事,更感受不到故事背后的情感流淌。
國產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其實不是編劇能力的問題,而是創作態度問題。
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