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論語·顏淵第十二》
原文: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朱子解讀:目,條件也。顏淵聞夫子之 言,則于天理人欲之際,已判然矣,故不復有所疑問,而直請其條目也。非禮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辭。是 人心之所以為主,而勝私復禮之機也。私勝,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而日用之間,莫非天理之流行矣。事,如事事 之事。請事斯語,顏子默識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勝之,故直以為己任而不疑也。
程子曰:“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于外所以養其中也。顏淵事斯語,所以進于圣人。后之學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其視箴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于前,其中則遷。制之于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其聽箴曰:‘人有秉 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其言箴曰:‘人心之動,因 言以宣。發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兇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忤,出 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其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于思;志士勵行,守之于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圣賢同歸。’”
愚按:此章問答,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幾,非 至健不能致其決。故惟顏子得聞之,而凡學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發明親切,學者尤宜深玩。
小文解讀:不合符禮教的話不能說,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看,不合符禮教的事不能做。
享書社丨讓時間變得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