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暮春之際,我們迎來了整個春天里最特別的節氣——清明。
之所以說它特別,是因為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一個節日。它輕快而沉重,連接著過去的同時通往著未來,千百年來,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彌足輕重的一部分。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清明節,最重要的節俗就是——清明祭掃,緬懷先人。在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墓地祭掃,緬懷先人,感恩先人,進而珍惜現世,憧憬未來。
如果說清明特別,那么今年的清明就更是一個特別而沉重的清明。4月4日,全國各地下降半旗。凌晨零點,各大手機軟件的界面紛紛變成灰白色。上午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三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人們用這些方式,來悼念在本次新冠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正如央視新聞所說:“有人永遠留在了這個寒冬,只為了讓更多的人迎來春天。愿所有逝去的同胞安息,他們沒有離去,只是換了地方活在我們心里,以后的每一個春夏秋冬,家國永念。”
“愿花飧逝者,春暖斯人。”
祭祀先人是清明節從古至今最重要的節俗活動,其節俗由來眾說紛紜。可若是要說到清明節這“清明”二字的含義,我則覺得郭文斌先生在《清明不是節日》一文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文中是這樣說的:“春分過后是清明。只有太陽直射到黃經,才有晝夜等長,陰陽平衡。而只有晝夜等長,陰陽平衡,才有‘清明’。創設了清明這個節日的,無疑是一個大智者。”晝夜等長后,陰陽平衡時,方為清明。
先生在文中又言:“‘山水’同在為‘清’,‘日月’同在為‘明’,一個‘同’,道盡了天地秘密,也道盡了文化的秘密,特別是中國文化的秘密。無水之山少了情韻,無山之水少了風骨;無日之月少了熱烈,無月之日少了溫柔;水因山不濁,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這一切,都在一種“大同”之中實現了。”
由此看來,“清明”二字中飽含著中國文化的智慧,創造“清明”這個節日的,倒真的是一位大智者。
那么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有祭祖的習俗以外,還有什么其他的習俗呢?
清明清明,清和明麗,在這樣美好的春日里,人們又怎能錯過戶外活動和嬉戲呢。一方面人們會乘著掃墓祭祖之機外出踏青郊游,另一方面,一系列的戶外活動自然就安排上了。蕩秋千,放風箏,蹴鞠等等等等,花樣繁多。
想象一下,姑娘們衣袂飄飄地坐在秋千上蕩來蕩去,宛若天人。而小伙子們則變換著花樣地在秋千上蕩漾著,展現著力與美。不遠處還有三兩成群的大人和孩子們在放風箏。一陣微風拂過,秋千旁邊的花樹灑下一片花雨。與之同時,有人剪斷了手里的風箏線。風箏隨之遠去,同時隨風遠去的,還有今年里所有的災禍和不如意。
多么美好的場景,或許這就是春的生機與活力。春天是一個會給人信念的季節,它總是能夠教人們相信,苦難終將過去,明天的陽光一定分外耀眼。
除此以外,古代清明節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習俗是——插柳戴柳。清明節正值柳樹抽條發芽之際,人們乘著自然節氣的便利逐漸衍生出了這個習俗,據說插柳可以避鬼、明眼,戴柳可以免毒、駐顏。
但是實際上,人們戴柳的真正目的,往往是為了展示美麗。欣賞美和展示美是人的天性,也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到愉悅的事情。而這種天性往往在姑娘們的身上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比如《山塘棹歌》中便言“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云翹”。每一個女孩子都有美麗的權利,又或者說,每一個女孩子都很美。
好啦,以上對于清明節的介紹就算是講完了。那么下面,我們一如既往地來看看,清明這一天,我們的大詩人大詞人們都在做些什么吧。
杜牧我們休且不提,畢竟大家從小學就知道他在找酒家。我們首先來看看黃庭堅吧。嗯,這廝好像在踏青,哦——在懷古呢。
黃庭堅詩云: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蔫共一丘。
清明節這天,黃兄漫步在田野,環顧四周,入目皆是野田荒冢,愁緒頓生,不覺想起古人種種,內心可謂五味雜陳。
而黃兄懷古的這兩個例子則很好地為我們引出了清明節的兄弟節日——寒食節,以及這兩個節日之間的關系。“士甘焚死不公侯”,這句話所言的正是我們寒食節的紀念對象——介子推。人們為紀念介子推的高尚氣節而在其去世的這一天禁火食冷食,進而便有了寒食節。而寒食節整天禁火,那么到了清明節,就要“請新火”。
《輦下歲時記》中記載,唐代宮廷每到清明節,都要讓宮禁內的小孩子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賜絹三匹,銀碗一只。同時,唐代也有向文武百官“賜火”的先令,正是韋莊詩中所言“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而另一個例子“人乞祭余驕妾婦”,則是說有齊人時常去墓地求取人家祭祀后剩余的食物,吃的油光滿面后回家向妻妾炫耀說常常有人請他去喝酒吃肉。這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其主人公的心性和心智可見一斑。和我們的名士介子推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千百年過去了,又知道誰是閑人誰是愚者呢,入目皆是墳丘上的蓬蒿啊。
黃庭堅的《清明》引發了我們對古今的思考。清明,它是一個特別的節日,但同時,它也是一年365天中平平無奇的一天。在這一天里,有人在路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有人在歸程——“素衣莫偉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有人在懷古——“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有人在思今——“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有人在祭祖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也有人在折一枝柳條,企圖留住歲月和春天。
后來的后來,他們都不見了。但詩詞還在,故事還在,他們曾經在歲月里留下的痕跡還在。——清明就是見證。
文字來源:不勝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