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斷舍離”變成了一個流行語。但是為什么越“斷”東西越多?究竟是要“舍”什么、“離”什么?
這張清單幫你抓住“斷舍離”的精髓,成為一個生活得越來越輕松的人。
1. “斷舍離”這一概念起源于日本,由山下英子在2000年提出。
“斷”指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指把堆放的無用之物全部清理掉;“離”則指拋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簡單、舒適的空間之中。
2. “斷舍離”的內涵是:通過整理和舍棄多余的物質,擺脫對物質的迷戀,使自己達到生存舒適、內心輕快的愉悅狀態。
3. 近年來“斷舍離”在全球大行其道,是因為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物品已經過剩,很多時候反而因此被物質,甚至是被廢物綁架和操控。
不信你數數,光是用不上但存著“備用”的電池、手機殼、圓珠筆,你有多少?
4. “斷舍離”的第一步不是扔東西,而是摒棄心中的定式思維。
要相信:不論現在有多少東西,跟最輕松的生活狀態相比,肯定還是太多了。
5. 把時間尺度聚焦到當下,不要盤算買這個東西是不是占便宜,只問現在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是否舒服。
所以,永遠不要趁“雙11”囤衛生紙,忍不住的話,想想你家每平米的房價。
6. “斷舍離”要扔掉的,不僅僅是那些看起來就是垃圾的東西,更包括了那些雖然還有價值,但是你自己用不上的東西。
判斷的原則很簡單——半年內都沒用過,扔。
7. 要收拾整個家往往難以下手,給自己定一個時間、一個區域,或者一個類別的物品,會更容易開始。
比如,星期六把所有藏書整理一遍,只保留下那些你會經常查閱的工具書或者特別有欣賞價值的精美畫冊。那些看一遍就行的流行讀物、過期雜志、可以拍照存到手機里的說明書、已經有電子書的一般書籍,扔。
8. 把使用主體縮小到自我,只考慮自己的感受。
沒價值的紀念品、別人送的但不喜歡的禮物,扔。
9. “斷舍離”不是讓你時刻花時間整理,它恰恰是一種不用整理的整理法。
經過“斷舍離”之后留下的東西,互相之間功能互補,每一樣都不可替代。所以,最奇怪的一種物品叫做“收納用品”——唯一的用處就是縱容你保存廢物。尤其是買東西附贈的漂亮的購物袋、企圖用于收納的包裝盒、所謂提高空間利用率的收納工具,扔。
10. 扔東西如果覺得愧疚的話,可以跟它鄭重道個歉,最好能在同事、朋友之間送出。
11. 不要考慮浪費的問題。
要相信,即使你沒有親自把舊物寄給公益組織,只要干干凈凈地放到垃圾箱旁邊,保潔工人一定會把它們的價值最大化。
12. 新購物時,原則是只買該品類中自己所能負擔的最好的,絕不接受替代和湊合。
底線是絕不再買已經扔過的東西。
13. 搬家時、換辦公室時,帶進新空間的箱子別急著打開。
也許放一個月還沒打開的那幾個箱子,就可以直接扔了。
14. 不要做所謂的業余二手生意,不要琢磨著把你的廢物賣出錢來,不肉疼治不好囤積癥。
“斷舍離”是為了生活得更加簡明扼要,而不是消耗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