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新聞 貝佐斯:亞馬遜的常青秘訣
亞馬遜創始人兼CEO杰夫·貝佐斯,發表了2017年的致股東信。
貝佐斯說的day1公司的意思,就是一直處于新生狀態、具有潛力的企業,這種企業更重視長遠目標,而不是執迷于眼前的利益。
而day2公司,就是開始走下坡的公司,按照貝佐斯的話說,這樣的公司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而且這種衰退可能持續很長的時間。
一家很成熟的公司,也可能會處在這種衰退中幾十年而不自知,但最終死亡的結果是必然的。那么,一個公司應該怎么保持優勢和活力,把自己維持在day1的狀態呢?
首先是要以客戶為中心。
企業經營過程中,可能會把很多要素當成發展的中心,比如,以技術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但貝佐斯認為,“以客戶為中心”才是Day1公司最重要的特征。因為客戶有一個特點,就是永遠不滿足,他們總想要更好的東西,而企業要想取悅客戶的話,就要不斷創造價值。貝佐斯說,Day1公司要求企業要耐心嘗試、接受失敗;收到消費者正向反饋的時候,再多加把勁。這種企業“以客戶為中心”的文化,會讓一切都有可能。
其次是要警惕形式化。
在公司不斷壯大和更為復雜的過程當中,要警惕公司內部的形式化。好的組織形式、程序,可以幫你更好地服務客戶,但是不要被形式禁錮,否則,形式和過程就會代替你本來的目的。你不再關注產出,而只是關注所做的事情符不符合程序。這在大型企業里非常容易出現。所以,作為領導者,要經常自問,是我們擁有掌控了程序,還是程序掌控了我們?比如,有些公司,市場調研和客戶調研可能直接取代了對客戶本身的關注,這對設計產品來說非常危險。貝佐斯說,他并不反對產品測試或者市場調查,關鍵是你要了解客戶,然后用產品測試和市場調查幫你找到盲點。卓越的客戶體驗始于真心、直覺、好奇心、游戲,以及膽量。這些都是在客戶調查中找不到的。此外你還要擁抱外部趨勢。貝佐斯認為,如果不能很快適應和擁抱外部趨勢,這些趨勢可能就會把你推入day2公司的行列。
這些大趨勢不難發現,但對大公司來說,難的是去擁抱趨勢。貝佐斯說,目前我們正在面臨的一個大趨勢,就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亞馬遜就正在做一系列嘗試。比如,無人機送貨服務,不需要收銀員的便利店,和基于云端的語音助手,等等。機器學習還推動了產品搜索排名、商品調換、欺詐檢測等,而且對亞馬遜的核心運營產生了影響。
最后一點就是,要快速作出決策。
貝佐斯說,day2公司能作出高質量的決策,但是它們做決策的速度非常慢。要想保持day1公司的活力,就必須學會做出質量高、速度快的決策。這對于初創公司來說很容易,對大型企業來說卻有些難。所以具體怎么快速做決策,貝佐斯也給了一些意見。
一是你永遠不要使用一成不變的決策模式。很多決策是可以逆轉的,是雙向的。這些決策可以通過簡單模式來作出。其他的就要慎重。
二是對于絕大部分決策來說,應該在掌握70%的信息時就做出,不要等到90%再做,這時可能就慢了。而且,必須善于迅速發現和糾正錯誤的決策。
三是“不同意但執行”也是一種很好的品質,這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如果你堅信某一個決定是正確的,哪怕公司內沒有達成共識,你也可以嘗試說,“我知道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意見不同,但是你們愿意跟我搏一把嗎?”此刻,沒有人知道答案是什么,但你很可能會順利通過。如果你是老板,也可以這么做。貝佐斯并不總是同意下屬的觀點,但有時也會在不同意的情況下支持他們。
四是及早發現真正意見不統一的問題,并糾正它們。有時,制作團隊有著截然不同的目標和觀點,誰能磨到最后,誰就能做決定,這不僅減緩了決策的速度,而且消磨人的干勁。此時,如果快速讓高管團隊來處理,情況就好很多。
王煜全 ?科技概念股|付費變現的不是知識,而是見識
知識服務浪潮回顧
以內容付費為主旨的這一輪知識服務浪潮里出現了很多領軍人物,并且有很多服務直接提供給普通消費者。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以得到和喜馬拉雅為主,主打系統性的知識服務。尤其得到,跨越全年的知識越系統、越結構化,越容易得到更好的呼應。第二類,碎片化知識,例如分答、知乎、微博,采用碎片化問答打賞模式,或者花費一塊錢參與收看、收聽模式。這種零散的內容也產生了兩極化:一端是以八卦王思聰為代表的娛樂型內容,從回答中獲得巨大閱讀量;另一端是專家型內容,進行專業指點。以上兩類知識服務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吸引了足夠大的流量,創造了足夠多的收入和利潤。平臺知識服務的內容提供者也隨之成長,例如:馬東的好好說話。
國外知識服務情況
今天的科技概念股是百分之百純本土的,國外幾乎沒有類似的對應產品,更沒有這么多公司。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知識即服務”(Knowledge as s Service),但它并不提供知識本身,而是幫助企業或幫助平臺管理、組織知識,使它更好地擴散、分發到有需求的人那里去,更像一個組織形式或者軟件形式。國外的知識服務都比較強調自動化和智能提供,并非由專家直接提供知識。
國內外的差異
第一,出版業差距太大,導致中國的知識產業相對落后,但同時也為這一輪新興的知識服務浪潮注入有生力量。例如:互聯網時代的隱士熊逸、對現代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萬維鋼老師等,內容付費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空間。第二,中國早有通過名人傳播內容的先例,例如小時候的評書、《百家講壇》、《曉說》、《羅輯思維》等。國外也使用有聲書,但中國借助發達的手機技術平臺以及音頻模式,形成了用音頻傳遞最新知識的潮流。第三,公眾對知識的普遍焦慮。現代社會,公眾對知識獲取的需求與日俱增,但公眾對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信息素質都不自信。第四,互聯網時代,信息嚴重過載,《爆款——如何打造超級IP》這本書提出信息量越大、頭部越大。
今年已進入收獲期
我們都看清并認同頭部發展的趨勢,雖然現在對知識服務有很多批評(包括內容和碎片化),但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投入內容付費。請大家警惕,不要輕易往內容付費的坑里跳,因為這樣只會推動頭部更大,只能做他人的奠基石,無法自己創業成功。今年內容付費熱度會繼續上升,但實際今年已是頭部內容的收獲期,頭部內容的成長會大大加快,而今年再進來創業其實非常艱難。我們預期一年之內可能會有上市公司介入內容付費,而兩年之內就會出現知識服務公司上市。這些都會使內容付費更加普及。
知識服務的未來趨勢
內容付費的潮流已成,但還不是最終形態,還在向未來轉變。未來細分化知識將更加偏向專家意見化、偏向小眾;而系統化知識會分裂成兩個路線:一個是類似得到的精品店模式,另一個是類似喜馬拉雅的內容聚集模式。未來會從內容講解慢慢向培訓化轉變,在內容講解之后,附加答疑、討論、習題等,包括社群功能也正在逐漸完善。未來不管向哪個方向轉變,真正大家付費的、能夠變現的不是知識,而是見識。以上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知識服務的上半部分,明天將繼續給大家介紹后續的內容,敬請關注。
今天是前沿偵察的第314天。 ? ?
吳軍 ?第194封信丨為什么要讀《紅樓夢》(1):否則你找不到好伴侶
今天講一件困難的事情——追女神。先要說明的是,我所說的女神并不是只有容貌的“花瓶”。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就不妨舉一個具體的女神的例子,既有美貌,又有才情和智慧算是女神了。
我有一個同學,不妨稱呼他為A君吧,長得可算是儀表堂堂,本事也大,為人也很不錯,畢業的學校也很好,算是硬件條件不錯吧。他到了單位后看上了一位可以被稱得上是當代林徽因的女生,我們不妨稱呼她為B小姐吧。B小姐我也見過,有多漂亮呢?如果把銀幕上的那些美女都請下來和她放到一起,你還是會首先注意到她。當然,B小姐吸引人的地方是她的才情和為人。在當時,她的很多能力就已經在幾千人的單位中名列前茅了,后來,她又在所在的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單位里有了這樣一位女生,沒結婚的男生自然各個心癢,就連結了婚的,也想多和她說兩句話。想追求B小姐的人實在太多,有的直接去表白,有的托人帶話,有的送禮,有的主動幫她做事情,我的同學也不例外,極為殷勤,可能他還算有競爭力吧,和B小姐還算混得熟。但是B小姐自知自己的條件不錯,雖然追求者多,但是不糊涂。她并不輕易對什么人做出承諾。在單位里這樣的女生其實常常容易招惹嫉恨,但偏偏B小姐特別會做人,這有點像《紅樓夢》里的薛寶釵,她從不拒人千里,讓每個人都覺得對自己挺友好,但是也和別人保持距離,不讓每個人胡思亂想。對于女同事,她居然也能把關系處得特別好。那時很多單位還有那種以交際為目的的舞會,這些舞會自然成了青年男女彼此相識的好機會。B小姐是個工作學習都非常努力的人,又不善此道,也怕被男生糾纏,通常無論別人怎么邀請都很難去轉轉,即使去了,也就轉一圈走了。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有一次她很早就去了。可以想象,很多男生包括我的朋友A君當然很興奮,大家想請B小姐跳舞,B小姐出于禮貌跳了一兩曲就坐到了一旁,大家這時候就湊上去說話。
這時,剛來單位才幾個月的C君出現了,去邀請B小姐跳舞,B小姐二話不說就答應了,而且不太會跳舞的她陪了C君跳了一晚上。再以后的故事就不用講了。A君后來不死心又去找過B小姐問,C君有什么比別人明顯強的地方,B小姐對A君倒也誠懇,告訴他,她第一次見到C君就覺得這個人和周圍的人不一樣,那種優雅和涵養是極少見的,她自己很多年想說的話都沒人說,那一晚上總算有一個可以說的人了。A君還是不死心,問他們聊了什么,B小姐講,也就是胡亂地聊,比如《紅樓夢》啊,《神曲》和《浮士德》啊。A君是一個非常體面的人,從不死纏爛打,此后就打退堂鼓了。很多年后A君和我說起這件事情,不禁悵然。
用王小姐的話說,當年我也是如此。腰里別著兩個死兔子,冒充打獵的。O(∩_∩)O
后來我也認識了C君,他果然有很多別人沒有的長處。A君已經算是一個蠻風趣幽默的人,常常講段子,讓我們都很開心,但是C君不一樣,他遠不止是優雅而又有涵養。每次聚會他一到場,用不了多久就成為主角了,倒不是因為他能逗人樂,而是他知識極為淵博,講任何事情見解都非常深,對人的心理也分析得非常透,因此常常等到他一開口,本來一同聊天的人都成了專心致志的聽眾。這樣的人能理解女生心思也就不足為怪了,當然他也是一個很懂得體貼的人。
有一次我問他,你怎么做到洞察人的。他講,和社會相比,人性的變化其實是非常小的,這就是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中國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政權更迭不斷,但是文化習俗改變甚微,幾乎所有的人性優點和弱點都繼承下來了。然后他又談到《紅樓夢》這本書,說中國人的全部人性都在里面了。他講到薛寶釵時說,“你別看她在賈府里混得如魚得水,人見人愛,而林黛玉是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其實薛寶釵過得比林黛玉累多了,她要顧及各種關系,連趙姨娘這種不明事理的人都說她好,可見她工夫花得深。但是在生活中這樣的人其實才最需要人的關愛和鼓勵”。他這樣簡單的幾句話,便把我們通常認為的強人和能人的弱點講得清清楚楚。
和你聊這些,并不是說,讀了《紅樓夢》就能娶到B小姐這樣要才有才,要容貌有容貌,又知書達禮識大體的女生。但是,最好的女生都是有點情趣的,這些女生并非男生們覺得自己的硬件條件好,就能打動得了的。好的女生,并非只是貪圖外表、學歷、錢財和家庭出身的,她們有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和對未來的追求。一個能洞察人心的男生,在這方面總是有點優勢的。其實不僅僅是《紅樓夢》有必要讀,很多經典著作都需要讀。簡單地講有這樣三個原因:首先,那些經過長時間考驗的經典著作里面的思想其實反映出了人性最本質的東西。
就拿我們今天聊的《紅樓夢》來說,雖然90后可能會認為里面的故事太過久遠,畢竟今天和曹雪芹完成《紅樓夢》初稿的時代相差了260年。但是中國人的人性,中國機構(公司、大學和政府部門)內的關系,甚至中國今天的生產關系和公司商業的特點,和這部小說里所描寫的沒有什么差別。我在上個世紀80年代讀《紅樓夢》時,距曹雪芹的年代差出來230年,我并不因此覺得它過時了。在從那時起往前的230年里,《紅樓夢》在每個時代都有很多讀者,幾乎歷代中國人都能從《紅樓夢》里學到些東西,因此沒有理由講最近30年出生的人從中學不到東西。
其次,《紅樓夢》里描述了一種精致美好的生活,上流社會的閑情雅趣,這些我們今天的人都有可能享受到,當然這要感謝社會的發展。我在之前的信中講(第120封信丨我們一定比18世紀的人過得好么:兼談貴族精神),白給大家1個億,真的就能生活好么?未必,因為這里面是有講究的,如果大家是在中國過,就需要了解中國的各種文化,這一點《紅樓夢》是個百科全書。如果大家要到世界各國生活,哪怕玩得再好也要了解當地的文化,而讀經典是最容易的入手的一種方式。最后,《紅樓夢》是一本關于女孩子的書,就連賈寶玉都在某種程度上被女性化了。男生若要讀懂女生的心思,不妨讀讀它。至于很多人想通過它了解當時的社會和歷史,有興趣的了解一下也就罷了,但是我不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不僅《紅樓夢》大家要讀,梁實秋的書,張愛玲的書,魯迅的書,以及狄更斯、雨果、莎士比亞、夏洛蒂·勃朗特和簡·奧斯汀等人的書都應該讀。
萬維鋼 ?周末放送|既要《意會》,也要言傳
《意會:人文學科在算法時代的力量》回顧總結。
應該記住的是以下幾件事——
1.看書名就知道,這本書圍繞著“意會”這個詞展開。所以,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什么叫做“意會”。
日課161丨你用“算法”,我用“意會”/日課168丨意會工具箱里的六種武器
2.算法運用的正是客觀的、可量化的數據,也就是說,今天我們面臨的算法世界放棄了“理解”。這是一個“理論終結”的時代:
日課163丨老年人有知識,年輕人有數據
3.乍一看,“理論終結”似乎沒什么不好,我們可以省去很多麻煩,簡單直接就得出結果。事實上,從Google預測流感爆發的例子中,我們就能看到,如果不“理解”用戶的動機,很難得出準確的結論。 ?
日課163丨老年人有知識,年輕人有數據
4.擁護算法的人可能會提出反對意見,因為我們知道算法有一個技能叫做“深度學習”:
日課165丨知道是什么,知道該怎么,和知道為什么
5.但是,“深度學習”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在“研究人”這一點上。[日課165]中,我們引用了腫瘤學家穆克吉最新發表在《紐約客》雜志上的一個案例,關于深度學習并不能全面診斷黑色素瘤。這個例子就顯示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人類智能的機會。那么算法不行,不就是數據不夠嗎?給它足夠的數據不就行了!其實,這里面包含的問題不是數據大小的問題,而是數據薄厚的問題。
日課166丨索羅斯的見識
6.這個復雜的世界沒法用量化的數據去描述,那是現階段的算法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人類掌握“厚數據”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可以利用“厚數據”來研究人。
日課164丨專家的五重境界
7.關于“研究人”,[日課173]中提到的養老院照顧一位老人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意會》這本書也給出了六個意會的工具,可以幫我們學會如何意會:
日課168丨意會工具箱里的六種武器
8.考慮一個東西,必須考慮它的環境,其實人腦處理信息,都不是處理抽象的信息,而是把很多信息全盤考慮。這種全局思維的水平,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專業水平。而要想成為專家,需要經歷五級過程:
日課164丨專家的五重境界
9.不過,成為專家并不是意會的最高層次,最高層次的意會是獲得“洞見”:
日課169丨獲得“洞見”的內功
10.怎樣才能獲得“洞見”呢?麥茲伯格說,前提條件是必須擺正態度: ? ?
日課169丨獲得“洞見”的內功
11.態度端正了之后,可以通過“溯因推理”做好獲得“洞見”的準備。
日課169丨獲得“洞見”的內功
12.以上,就是《意會》這本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本書并不是為了否定算法,而是為了指出在這個算法時代,人類的優勢在哪里,什么才是現代最高級的知識:
日課161丨你用“算法”,我用“意會”
13.人不是工業品,世界不能標準化。《意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全書結尾時,麥茲伯格的一句話,我希望你能記住它——
日課173丨人不是工業品,世界不能標準化
怎樣才能不把工作壓力帶回家?
總結一下,想要不把工作壓力帶回家,你首先可以試著把工作完全留在公司里,退而求其次的話,就在家里劃定一個專門的工作區域,只在這個區域內工作,并且留出特定時間來專心陪伴家人;第二,給自己設置一個“結束工作”的條件反射信號,比如聽音樂或者做運動,這件事情做完了就帶著放松狀態回家;第三,給自己設置家庭和工作以外的“第三空間”,去發展愛好、放松心情。總之,馬徐駿認為,劃定工作和生活的分界線,核心在于狀態的轉換。你應該試著為自己設定一個工作狀態,可以用特定的方法迅速進入狀態,也可以迅速抽離開來,幫助自己做一個工作高效,也擁有生活的人。
之外,《哈佛商業評論》還介紹了另外兩點建議。
比如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區分開工作手機和私人手機,睡前一兩個小時不能用手機,否則會影響睡眠。
另外,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壓力全都施加在你的伴侶一個人身上,可以找好朋友和前輩來形成自己的一個支持網絡,這樣可以減輕你的工作壓力。
周鴻祎:我用人和做產品的心得
周鴻祎推薦了一部很經典的美劇,叫《兄弟連》,里面管連長就叫CEO。一個連一百多人,一個初創公司一開始人也就這么多,所以創業的時候,先別說你怎么做司令、做軍長,而是要先想一想怎么做好一個連長。尤其是在競爭非常激烈的中國互聯網領域,如果不能從軍事作風中學點領導力,那么你的競爭力就會比較弱。周鴻祎說,現在很多創業者都說要學習美國企業的文化,其實美國的企業也不都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民主,而且有時候這種民主的文化還會變成一種限制,比如原來的雅虎公司,只要有一個員工不同意,事情就沒有辦法推進。雖然這很民主,但你在討好每一個人,這樣的公司是沒有領導力的。雅虎后來一系列的衰落,其實和他的領導力問題有很大的關系。說完了領導力,周鴻祎分享了自己帶團隊的一些心得——用人的尺度。
周鴻祎說,過去自己不太琢磨人性,情商也不高。他只相信喬布斯的說法,那些頂級的人才是不怕挑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慮對方的自尊心。但現實的情況是,很多人如果你罵得狠一些,只會把他給罵蔫了。還有的人,你挑戰太厲害了,他就恨上你了。還有一點就是留人的尺度。有句話叫“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團隊里有人離開的時候,不少領導者都會拿這句話來安慰自己。但是周鴻祎覺得這句話有誤導,因為如果這么想,你就是把公司和員工的關系完全視為單純的雇傭關系。對于創業團隊來說,如果每個員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僅僅當作一份工作,當作一種解決財務問題的工具,那么這個營盤絕對不會是鐵打的,而是紙糊的,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坍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公司最寶貴的資產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規劃,而是人。人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在領導力和帶團隊之外,周鴻祎還談了一個話題,那就是最好的企業模型是什么。周鴻祎認為,想要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打造三個模式很重要。
首先是產品模式。每一個公司的存在,一定是解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沒得到解決之前,可能給用戶或者市場帶來了一些痛。這個痛可能是太貴了,也可能是不方便,等等。比如,當時所有做安全的公司都看不起360,因為360在安全領域沒有做過任何事的經驗。最后360能做成,就是當年流氓軟件太泛濫了,每個人的電腦里都有,這事沒人解決,但是360把它解決掉了。周鴻祎說,產品就像每個企業的DNA一樣,DNA對了,最終是能成長起來的,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但如果你的DNA不對,那就很危險了。
其次是用戶模式。周鴻祎說,那些大的電信公司老是改進不了服務,就是因為電信公司老大的手機都是手下人給配的,體驗不到用套餐的人遇到的問題,也不知道怎么交手機費更方便,因此根本不會想到去改進。所以周鴻祎只要是去出差或者開會,如果是拿別人的電腦,就一定在里面裝360。每次裝完一臺電腦,大概都會記滿滿的一張紙,然后回去開會,跟員工談。而且他還鍛煉了一種技能,就是每當他去用軟件、看軟件的時候,不自覺的人格就發生變化了,站在用戶的角度,變成一個什么都不懂,對機器很沒有耐心的人,很多產品到他這兒三天兩天就死機了。這就叫用戶模式。
最后是收入模式。周鴻祎認為,只有你解決問題了,產品迅速鋪開了,在用戶基礎之上再來談商業模式才是更合理的。有用戶基礎的產品想做什么都是行的,如果根本沒有用戶基礎,卻要做一系列增值服務,就屬于地基都沒打牢,就要建二樓、三樓。而且,等你的產品被相當的認可之后,再來探索它的收入模式,一定會有很多善于掙錢和營銷的人到你的公司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