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華旅行第21篇文
得得的盆友美娜是九江學院學生,跟我講拿著她的學生證爬好漢坡上山,大多數時候可以免掉門票,就這樣突然決定前往。又在往好漢坡的小巴上偶遇倆小伙伴,聊起才知也是拿著學生證上廬山的,遂結伙同行,人多膽壯。一路上還時不時背誦著證上的名字,出生年月,專業,家庭住址這些。看著這本沒有半點像的學生證心里暗自捏把汗。直到遇到看鐵門的老頭子,尚君在前打招呼,只是象征性翻看一下,就放我們上去了。白白默念了那許多遍。幸得遇上他們啊,一路聊天解悶,還有零食有水果還有干糧吃,他們剛好減負,而我是準備得太少。這一切可以稱之為剛剛好……
無意中先走到鐵佛寺,山水清洌,輕風吹拂,梵音流淌,舒服愜意得緊!有齋飯吃還可免費借宿,我和女小伙伴尚君瞬間有留在這里住幾晚的想法,雖有想法卻因時間和行程無法隨時改變。可能是佛緣不夠也說不定
好漢坡基本是石頭路夾雜碎石路,石臺階不斷向上攀升,總也看不到頭。
被太陽曝曬的一段揮汗如雨,綠蔭遮頭的一段幸福不已,停留在觀景臺處面向群山,讓舒服的山風吹到一身通透,想變成一只風箏,在山間飛翔。
負重爬山超不易,走一截階梯就想坐下休息,每一次起身出發都得靠相互鼓勵打氣,從開始的哼哧哈哧,到后來走之字形爬臺階,抬腿走上幾百級腿就不是自己的了。
尚君說學生時代爬這個山簡直小菜一碟,輕松一口氣就上去了,果然是老了幾年就不一樣啊~一路上也有不少叔叔阿姨,他們雖步伐不快,可是體力耐力好,每次我們累得坐下休息時,他們便輕松從旁邊走過。
從山間看到往遠方綿延山頭,山頭覆蓋的綠從淺到深的分好幾個綠的色度,映山紅在這些綠色中猶其顯眼。
這些偶爾的小美好算是緩解了爬坡的痛苦,想想那些1.5小時到頂是年輕小盆友才能做到的事吧。
只想說背著這包爬山真苦,怎么也有二三十斤重,女漢子不易做的。也就是廬山之后,斷了再爬其他名山的念想。
在民宿住下之后才體會到廬山避暑勝地不是吹的,5月份,這兒的白天仍可以長袖套個防曬衣,傍晚得套上稍微厚些的外套,晚上可以蓋著大被子入睡,基本也用不到風扇這玩意。可我們都是一身盛夏打扮就上來了。
廬山戀電影院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建于1897年,原是基督教協和禮拜堂。影院從早到晚只滾動播放《廬山戀》這一部電影,票價35文。電影《廬山戀》也創造了“放映場次最多”、“用壞拷貝最多”、“單片放映時間最長”等多項世界紀錄,并且這些數字每天在不斷的增長。電影票上清楚標注您是第XXX位觀眾,相當有紀念價值。《廬山戀》是“文革”后國內第一部表現愛情的電影作品。在當時可是轟動一時~
我們是看了電影后第二天才逛廬山的,雖然不能把電影每一取景處都能逛到,但走過的地方也不少。如果是在逛過之后再看電影,知道去過的地方曾有這些故事發生,也是一個很好的總結。這兩種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或者試試前后都看一遍也未嘗不可!
電影院的座椅是紅絲絨材質,地板鋪的是老式條形方磚,可以感覺到嗖嗖的冷風從地磚往腿上爬。看到一半時,冷到偷偷把雙腿盤上座位,散場后我們都雙手抱于胸前,說到剛才看電影好冷啊~穿涼鞋的同伴則在看完電影后馬上買了雙運動鞋換上
第二天我們拿著民宿叔叔給的地圖,基本腿過了廬山高高低低的不花錢的景致。山路不斷上下,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和拍照去分散疲累,好在美景是把毒藥,讓你甘心服下它。
廬山作為風雅之地,歷年來不少風流才子均流連于此,留下不少詩詞碑畫
我們穿過石門,跨過仙人洞,在亭子里吹風歇息
因湖面形如樂器小提琴而得名的如琴湖,湖面平靜寬闊
錦繡谷由大林峰與天池山交匯而成。因四季紅紫匝地,花團錦簇,故名錦繡。
含鄱口是個山口,海拔1286米。三面環山,一面臨湖,三座山峰連在一起猶如一只張開的巨口,欲飲鄱陽之水勢頭,而得名于含鄱口。登上含鄱亭,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只是這里的游客太多,不想拍照,隨便遛兩下,趕緊閃人。
也走到安靜的圓佛殿,路過石圍墻內大門緊閉的天池寺
廬山雨量充沛,云霧常年此出彼沒和變化莫測,景色因此變得更神秘而有趣。每一個時段看到的景色都不大一樣。
湖水開闊清澈,藍如鏡面,風過之處水波蕩漾,水邊能清楚看到一群群小蝌蚪,黝黑滑溜的身段,橢圓身體細長尾巴,離了水的蝌蚪活不長,拈兩下就趕緊放回水里,還它自由去了。
膽大的小伙伴熱心用手捏著癩蛤蟆讓我拍照,真的是不容小覷
我們邊走邊看地圖,走到了一處似乎是盡頭的地方,這里應該是星龍索道,工作人員勸我們說沒路走了,花錢坐索道返回比較省事。倔強的我們仔細研究了地圖,看了看后頭的地形,判斷應該從這里再往前走一段,可能就有大路。商量著先走走看,實在不行再返回好了。
于是走了不是路的路,連走帶爬的走到大壩橋前。哈哈,原來翻過這里就到了黃龍潭、烏龍潭。
要問來過廬山后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應該是尋路走到索道附近的那家農家菜,當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左右,饑餓難耐肚子咕嚕作響,這走過來一路上也沒有遇到什么吃店。看到這戶人家,門前晾著衣服,擺有方桌木椅,空地種菜養雞的,便硬著頭皮問問看有沒有飯菜吃。
一打聽才知道這家平日里只接熟客預訂農家餐,都是從外面直接開車過來吃的,一般行人都不會到走到這里。阿姨都驚訝說我們怎么會走到這里來!小伙伴和在摘菜的阿姨聊天,聊著聊著才答應給我們簡單做一菜一湯。
山里的野芹菜,新鮮摘來洗凈摘好,就著自家做的臘肉一炒噴香撲鼻,一電飯鍋的蛋炒飯,萵筍豆腐湯一共60元,阿姨手藝好贊超好吃!可能因為太餓的緣故,每個人都吃了往常量的兩倍多,比如我就吃了兩碗半炒飯,兩碗湯,要在平時會覺得好可怕的。想想仨個人吃掉了一電飯鍋的米飯也是厲害了。
吃得肚子圓鼓鼓的,打著嗝,可眼里嘴里還是很饞。
不知道還會不會再到廬山,只是我想啊,如果有機會去還想再找到這農家,再吃一次阿姨做的家常飯,那時一定要點多幾個農家硬菜!沒想到最惦記的還是吃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