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戒學堂】第26天
1)文化
“文化”字眼并沒有精準的概念,或說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既是精神財富,又有物質資產,是精神與物質的總和。
正因它是“精神深層的”,所以繁雜而紛亂,又涉及不同領域不同的詮釋。也正是如此,連它自身的定義都無法精確的得以表述。
我依稀覺得,它是有地域的、是有傳承的、是屬民風的、是屬精神價值的、是物質展現的……也是一種模糊的自我認識,其實也道不清,說不明。
“文”在甲骨文中是指人胸口交錯的紋痕,本義是紋身。由身上的紋路引申為文化、文字。“化”甲骨文里左邊是正立的人形,右邊是腳朝上顛倒的人形,意味著不同,變化,融合。
而文化里的“文”是記載與述說,是經過人的認識或改造的。“化”是解析與融入。是一種對自然的理解,對事態的析辯,最終一個區域的人群共同遵循的約定俗成,這是融合,又是傳承。
2)之痛
閱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之痛》,是斟字酌句的讀。喜歡余先生的文字,不僅是字里行間的厚重,也不單是行文筆走的學問,更是那股文字里透出的擔當和使命感。
這篇文字吸引我,就是因為對“那十年歷史”的述說。那是因為教授《種子的夢》時,令我晦澀的是對“那十年歷史”的理解。《種子的夢》是著名女作家柯巖在“那十年歷史”后期,對那段昏暗時光的隱喻,并對美好的未來、溫馨的新生充滿期待,表達對祖國深深的愛戀。
可是通篇擬人與比喻,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難點。問題是對于那段過去的歷史,我自己也并不甚了解。所以,詢問了老同事,查找了舊資料,卻無更大收獲,最終選擇盡量避讓那段過往。暫且說這是一種對知識認知的“痛”吧。
倏地,內心里蹦躍出一個穩痛,也是關于那段歷史。雖無經歷過,可是孩童時,正是反思文學、傷痕文學大興其道的時段。“那十年歷史”結束,人們開始反思這場轟轟烈烈的過往,感嘆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
那時,人們并不富裕,所有的夜間娛樂就是擠在一間不大的人家里觀看著一個十四寸電視。
記憶中,劇情更多的就是講述那段歷史帶來的創作,是憂心的,是苦楚的。
后來,自己便不愿意去觀看。或許,那抱頭痛哭的場景、那隱蔽角落的憂傷……讓幼小的心靈不舒服,這也算是一種情感悲涼的“痛”吧。
3)痛念
《文化之痛》中余先生并不停留于對有歷史的批判,而是以自己的視角來闡述對文化的理解。直率地指出文化的病穴:儀式化造假、運動化整人、隨機化呼應。
造假、整人、呼應,或許是那個逝去過往的標志吧。似乎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劇里的描述一樣,只是余先生是用文字,而那時的電視是用圖像。
念叨“痛”,是為了重視,而不是逃避。“對一種文化的最簡明衡量,是看它隸屬的創造者群體,是否快樂,是否安全。”
這里的“安全”,是對于文化土壤的安全感。安全是所有生息的底線,處在擔憂中便無法享受真正的快樂。但是余先生卻愿意在無法消痛的情形下,帶痛前行。
這是大愛,畢竟不懂“痛”是無憂的,而明“痛”,卻無奈而行才是真的痛。相比余先生的大愛,總是不如的。
4)念“痛”
一位領導朋友說,自己離開原先的單位,沒想到現任卻將自己以往的理念,全部扯下,重新換成他的。自己的,淡然無存。
原本,人去樓空、人走茶涼,正常不過的。朋友并沒有必要擔憂與嘆息,其實,不管換成了誰,太陽依然東升西落,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但細思后,心猶惶恐。
革新是常道,新生總要替代舊存。可問題是,沒有了傳承,那斷層的不單單是表面上看到的,將理念扯撕,把標志涂抹。
更重要的是群體里對于過往文化的安全缺失。那長期匯聚而成的文化積淀,并非一朝一夕所成的,撕毀它將會產生與過往的抵觸。快樂無存,怨聲將起。
曾經訪問過廈門的一所名校。十四年來,從起初的一把二胡、三個學生的音樂小組,到如今器樂齊全的管玄樂團。換了幾任校長,依然雷打不動的繼承著。終歸名滿華夏,其實貴在堅持與傳承。
看來,這位領導朋友念的“痛”,是一種文化的流失,不尊重過往的“痛”。
是否有這樣熟悉的念頭——似乎單位的現在與過去不一樣了?可是具體卻談不上來,無法具體的在哪一方面說明厲害關系。
也許,這正是文化流失的一個表象。
改變與革新是一定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出新。一味“豪邁”地扯與涂的話,原有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沉淀,只能被消耗殆盡。
出新便只能在艱難中掙扎,為什么不在原有的基石上,重構新的藍圖?
為什么不,事半功倍,多好?只是因為不愿意被塑造成偎依前人的臂膀成功的典范。可是一直以來,卻發現都是這樣的結果。
與文化同行余先生是真誠的,卻又是“痛著的”。革新也必須是真誠的,要不,也會一直是痛著的。
疼痛了思過,還可以原諒。問題是疼痛了,仍意識不到痛處,那真是可悲而可嘆的。
我是孤獨一刀,歡迎您的閱讀!
歡迎加入無戒學堂,學習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