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個奇怪的詞,叫做如果。
如果我當初再努力一點,如果我當初沒有放棄,如果我當初改變了想法……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句子。配合著說話人的表情,痛心疾首,仿佛這個“如果”發生了,人生會是另一個樣子。
可惜并沒有那么完美的事情。就像某人說的,人生哪有如果。
如果不過是一個用來安慰自己的詞語罷了。
就好像我曾經會想如果我有健全的聽力我是不是能唱很好聽的歌說很流利的外語各種場合應付自如。
這樣想著然后會愈發自暴自棄,練琴?反正我也聽不到,我不想練了。
練口語?反正我發音不標準,練了也沒有用。
播音主持?反正我總被人當成大舌頭,包袱也接不住,練了也白費功夫。
朋友聚會?我聽不到他們說什么,參與不進去,去了也是浪費時間。
……
于是給自己強加了種種“枷鎖”后,夢中的婚禮仍然彈得支離破碎;口語說出來沒幾個人能聽懂;一小段繞口令足夠讓自己的舌頭打結;朋友聚會推三阻四,漸漸地變成了孤家寡人一個……
其實總想著“如果”又有什么用呢?那畢竟只是一個可能美好的假設。注意,是可能,并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美好人生。
湖南臺不信邪,決定來一個“人生互換”,叫做變形計。讓寒門子弟一夜之間變成“富二代”,過上了想象中的“如果”的人生。結果呢?我并非當事人,但我相信當變形結束,回歸平凡的孩子們,心里或多或少有波瀾吧。
什么,你說那不過是人為的游戲罷了?你說如果是精進投胎技術,從出生就做一個含著金湯匙的小公主小王子,你就會擁有開掛的人生了?
真的嗎?
或許是這樣,你離開了貧窮卑微的童年小屋,住進了富麗堂皇的家,學習曾經渴望的知識技能,享受著父輩帶來的資源,一路順風順水享受著別人艷羨的目光。
但,都是這樣的嗎?你也可能是離開了貧窮卑微的溫暖愛巢,住進了富麗堂皇但是只有你自己的家,學習的東西你并不喜歡但你只能被動的接受,青春期的叛逆讓你不滿家庭的種種安排,在外摸爬滾打幾十年也碌碌無為。
你或許對第二種人生嗤之以鼻,但你能否認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嗎?
又或者,不需要這樣從投胎起的巨大變化,哪怕是你生命中的任何一個小小的節點,都可能給你的人生帶來巨大的改變,讓你發出“如果……”的感嘆。
有多小呢?就好像著名的“蝴蝶效應”一樣,不經意中就讓整個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少了一塊馬蹄鐵,亡了一整個國家。不知道面對如此結局,國王會不會想到,如果沒有少一塊馬蹄鐵,他是不是仍然還可以是那個君臨天下高高在上的君王。
也許這樣的故事太老太長,讓人不愿意看。那么回頭看看自己的人生吧。
曾經那么看重的中考高考,哪一次又不是命運的轉折點呢?如果我沒有去那一所高中,我也許會考上更好的大學;如果我考上了更好的大學,我也許會找到更好的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也許會走上人生巔峰……
但也僅僅是也許罷了。
你去了更好的高中,卻忍受不了高強度的學習,在尖子班里吊車尾,考了一個二流大學。
又或者,你考上了“更好”的大學,卻一樣翹課看劇打游戲,在宿舍里醉生夢死,堪堪拿到畢業證,穿著正裝在招聘會上無所適從。
反而是你曾經看不起的張三李四王五,從你看不起的二流三流大學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拼殺出一條血路。看著人家閃閃發光的簡歷,流利的口語、出色的實習經歷,還有科研項目。你感嘆著你的大學被狗吃了,感嘆著“如果……”
那又有什么用呢?你依然找不到工作,沉迷在虛擬世界里越來越頹廢。WiFi斷掉的時間里,偶爾覺得該振作了,說完一句“如果能重來就好了”,便繼續頹廢下去……
即使真的能重新來過,我們能保證自己不再重蹈覆轍嗎?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我們也永遠不會知道,我們所設想的,那種叫做如果的人生,是什么樣子。
比起沉浸在對另一種人生的想象里,更靠譜的也許是,接受成為事實的,改變所能改變的。
聽力的問題于我已經是鐵定的事實,我這一生注定與助聽器為伴。那我不如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去練鋼琴,彌補我不能唱歌的遺憾;那我不如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練習朗讀,讓發音清晰漂亮;那我不如努力地參與到小聚會中去,交幾個朋友,換幾段知心。
出身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不論我們的父母是貧賤,亦或是富貴,相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盡力給予兒女最好的生活。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但是可以選擇如何對待父母。
學歷、經歷也已經成為事實,無論怎樣懊悔也不會帶來半點改變,這個世界從不缺少逆襲的“屌絲”。所以你看,你所希望的“如果”,其實也并沒有那么重要。學歷只是一道門檻,而能力才決定高度。
既然我們永遠不知道,另一種人生是什么樣子,那么不妨拼盡全力去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