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嘎嘎(年畫);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記憶中的年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之后的每一天都充滿期待,出去打工的爸爸都回了家,三三兩兩結(jié)伴等著趕集的日子一起去置辦年貨。
小朋友們和媽媽也等著趕集,去購置一家人過年的新衣,媽媽總是選了又選,比價格,比材質(zhì),比款式,有時候要趕上好幾個集才能買到滿意的新衣。買回來的衣服總是整整齊齊的疊放在柜子里,小朋友們會互相欣賞彼此的新衣,但是大家都舍不得提前穿,必須要等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才能穿起。
記憶中臨近過年前的每一天時間都很慢,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大人們也都不慌不忙,認真虔誠的去跟舊年告別,迎接新年。
小孩們也不會被落下,總是力所能及的幫著大人做各種事情。
北方的臘月二十三是灶神清算人口的日子,這一天,每一個人必須要在自己家吃飯,否則在誰家吃飯就會被清算到別人家,而人口越多的家庭,灶神給的福祉就會越大,所以這天下午,小朋友們都會早早的回到自己家,等著吃自家包好的餃子。
餃子下好后,鞭炮一響,先祭拜灶神,然后各家各戶就開始端著餃子出了門,大家一邊吃一邊聊,說說笑笑,瞬間一碗餃子下肚,好不滿足……
祭灶后的每一天,大家都開始為了年忙碌起來,刷刷洗洗,把家里里里外外清理一遍,然后像是走章程一般每一天都要完成每一天的任務。
臘月二十六是燉肉的日子,爸爸早早的支起一口大鍋,劈叉燒火,把大塊大塊的排骨,豬肉加上各種配置好的香料一起熬煮,有時候要煮上一上午,而每每煮肉的日子,小朋友們都舍不得出門,那濃烈的肉香味恣意的飄蕩,久不過肉癮的小朋友們就等著媽媽什么時候喊掀鍋了,然后撈上幾塊大豬排美美的啃起來,連骨頭都散發(fā)著濃烈的肉香。
而后就是各種炸,炸麻花,焦頁,菜丸子,紅薯丸子,每一種都是小朋友們期待已久的零食,在零食極度匱乏的年代,這樣夠大家零零星星的吃上好多天。
蒸饅頭的日子也是大家最不愿意錯過的大日子,爸爸準備柴火,媽媽們用發(fā)好的面團和提前準備好的大紅棗作出各種形狀,這可不是普通的饅頭,用棗子做出來的叫棗花,是上貢用的,所以媽媽總是格外認真的把每一個棗花作出最美的形狀。小朋友也都會給媽媽幫忙,拿棗子,揉花團,擺形狀,一頓饅頭蒸下來,似乎有了一件大成就。
貼對聯(lián)更是小朋友必須要參與的一件大事,貼對聯(lián)之前先用面粉熬出漿糊,然后把兩邊的門關上,門上刷上漿糊,不偏不倚的的把對聯(lián)對稱的貼好,一家用不完的漿糊總是傳到另一家,直到大家都貼上對聯(lián)。小朋友們也總是一家一家的跑,無比熱心的幫助鄰居貼對聯(lián)。
之后就來到了大年三十,雖然北方的冬天極其寒冷,但這一天大家都會早早的起床,爸爸放鞭炮,媽媽和奶奶早早的準備好上貢的祭品,在家里固定的位置擺上,奶奶每每都會嘴里振振有詞的虔誠的跪拜,奶奶說都是一些吉祥語。
大家都上完貢之后,街上又開始熱鬧起來,大家都走到街上,有扭秧歌的,有打鼓的,人們說說笑笑,一起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一定要守歲的,媽媽早早的把新衣拿出來放到床頭,大家吃著瓜子,烤著火等待12點的鐘聲響起。小朋友們也和大人一起熬著夜,就等著新年的鐘聲敲響,爭先恐后的去放上新年的第一把鞭炮。這時鞭炮聲必定此起彼伏的劈劈啪啪響起,放完自家的新年第一把鞭炮才能安心的睡去!
大年初一大概早上5點多鐘的樣子,就能聽到街上傳來來來去去的腳步聲,嬉鬧聲,正式的拜年開始了!
小朋友們總是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和大人們一起挨家挨戶的去給年老的長輩拜年,有的老人家還會在堂屋鋪上一卷席子,等著接受年輕人的跪拜。長輩們總是喜笑顏開,給大人們遞煙遞酒,給小朋友們的口袋塞滿瓜子,糖果,果凍,核桃。這也是小朋友們最期待的時刻,拜年結(jié)束后大家總是拿出自己的“戰(zhàn)果”,和其他小朋友比較誰的最多。
每次一早上跑下來,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變得熱氣騰騰,街上到處回蕩著大家的嬉笑聲。
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商品化的市場,年味越來越淡,人情也越來越淡。媽媽說現(xiàn)在過年幾乎不用準備什么了,能買的都可以買。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長輩平時沒有走動,有的可能連名字都說不上來。
媽媽說這兩年大年初一都不起來拜年了,街上也沒什么人,大家都在家里玩電腦,刷手機。
曾跟媽媽抱怨說不能回家過年的苦悶,媽媽總是說,現(xiàn)在的年跟以前不同了,在哪里過都一樣。
或許以后的年味,只能在記憶中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