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是這樣描寫這位皇上的,朱厚照啊一個荒淫無恥、道德敗壞、暴戾荒誕的無道昏君。真的是這樣嗎?
我先要說下,史書這個東西是盛世修書易世修史,改朝換代后修史。明朝的歷史是到了清朝來修,政治色彩很濃。后世讀史只能作為參考史書,但你撥開迷霧見青天還是有很多的蛛絲馬跡,通過歷史人物及事件的記載,還是可以還原人物事情的真相,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觀看朱厚照的一生,他是一個純粹的人,有低級趣味的人。盡管他干了許多后人覺得荒唐的事,所做的事非常隨性,其實就是隨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較有個性。所以他是歷代皇帝里面,少有為自己活著的一個皇帝,用現在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小子好有個性啦,不被條條框框所約束。長期處在叛逆期的社會青年,別忘了你是皇帝呀小伙,當好皇帝你老祖宗早就給你立下了規矩。話說回來了守規矩的好皇帝有幾人?提筆用一個什么樣的詞來總結這位厚照皇帝,想了半天還是用放蕩不羈吧,我覺得還比較恰當。
朱厚照達小聰慧過人,智商高得孩子都比較淘氣。再加上又是獨生子,是老皇上孝宗皇帝朱祐樘唯一顆兒,從小嬌生慣養??纯蠢匣实凼窃趺磻T孩子的,孝宗對孩子沒什么特殊要求,只要別曠課好好上學就行了,至于放學后愛打游戲愛干什么就干什么,隨便。這和現在對孩子的教育方法雷同。
所以朱厚照的張揚的個性慢慢形成了。放學后喜歡騎射,一上了馬,那就滿地撒花,有幻覺了自己成了大將軍,總想有一天領著千軍萬馬,在沙場馳騁。于是小厚照發了個大愿,他像老祖宗朱元璋、成祖朱棣那樣的人,縱橫戰場,馬革裹尸。
這個孩子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好孩子,好啊??上а剑闵奶砹?。由于他爹朱祐樘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實現了“弘治中興”的大好局面,他爹給厚照鋪辦這么好的攤子,你只要好好守住就行啦。
這把厚照這個紈绔子弟給憋壞了,他對現狀有更高的要求,他需要更刺激更好玩的東西出現,不要待在京城里要出去闖一闖。
皇帝是一個國家的表率,得每天和正常人似的上班、起大早上朝坐在辦公室里批閱奏章,不能讓你胡來。但在厚照眼里那都不是事,做皇帝就得人模狗樣兒起大早上朝坐在辦公室里批閱奏章,還得聽那幫老不死比叨逼叨個沒完?
于是乎沒當幾天皇帝,就開始想了弄點事情出來,改制。就把尚寢宮和文書房之類每天不干正事給解散了,把那些熬油點燈不睡覺那幾個老不死的放長假。隨后沒幾天,干脆呀把日講經筵的制度也給廢了。
什么是經筵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設的御前講席,說白了就是那些飽學之士給皇帝灌輸各種政治思想的學習班。這種形式始于漢唐,成形于宋,到了明就制度化了,要求三日一小講,五天一大講,思想工作要天天抓年年抓搞得皇帝很疲憊。
思想品德教育,把朱厚照這個生性頑劣的小后生搞的是太痛苦了。開始請病假,然后曠曠課,明天我頭痛了后天腦熱了,反正就是不想上學。時間長了,老臣們受不了了他們又不傻,看出厚照這小子開始厭學了,于是開始爭先恐后的上疏諫諍,“帝王大節莫先于講學,講學莫要于經筵”,你怎么可以不學習呢?
納諫的次數多了,厚照受不了了,你們不是愛逼逼叨?我就廢了他,看看你們有多賤,于是下昭廢止了經筵制度。
此后,厚照同學就在劉謹壞孩子的帶領下,經常偷偷地跑到宮外去玩,在外面抓個老鷹套個小鳥、野兔之類的帶到宮里來打發時間。也就是在那時,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厚照覺得和劉謹能玩到一起所以深受朱厚照寵愛,漸漸地他也就走上了政治生涯。
到了正德三年也就是(公元1508年),城墻再高也圍不住一顆向往放蕩不羈的心,他決定拋了什么祖訓呀規章制度呀全都不管了,索性住進了紫禁城西北面的豹房,大概就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的西側,離皇宮有一段距離,真正地脫離了臣子們的騷擾,惹不起你我就躲呵呵。
后來呀,人們對厚照的爭議從現在開始了。到了豹房以后,朱厚照擺脫了朝廷對他的束縛,開始放縱自己了,到民間搜羅了各色美女,和一群社會上的混混一起尋歡作樂。而且在正德二年至正德七年間,不惜耗費二十四萬兩銀子,在豹房添置了上百余間客房,以便這些陪他的人長期居住。
如果你認為厚照只會玩,而置國事于不顧,那你就錯了。厚照盡管愛玩,但這個人做事還是有分寸的,到上朝的時候還是要上朝,該批的奏章照樣批復,只是不想呆在宮里罷了。在權力的控制上他是很清楚地,他又不傻。即便是像劉謹和他從關系那么好只要是壞了規矩,到了該動刀子也絕不手軟。
說說劉瑾,劉瑾(1451—1510),陜西興平人,明朝宦官。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伯父劉順收養,后凈身入宮當了宦官。
弘治年間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寵愛,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后趁機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劉瑾被捕后,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并有偽璽、玉帶等違大量禁物,這是想當皇上的節奏。
劉謹死后,他又重用太監張永,只要不觸碰到他的底線,你想怎么嗨就怎么嗨,規矩是我給你定的。除了玩兒不要有太多欲望。
言歸正傳,繼續說厚照玩的事情。在豹房里呆了幾年之后,朱厚照覺得這里好雖好,但終歸還是在京城,還是不夠刺激,需要尋找大刺激來精神一下,所以他想去關邊來一圈。
去邊關放馬馳騁一直是朱厚照達小的夢想,因為他心中的偶像太祖、成祖的蓋世武功,他覺得該是出去溜達溜達了。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朱厚照終于離開了北京,踏上了去宣府的征程說下宣府即宣府鎮,是明初設立的九邊鎮之一,因鎮總兵駐宣化府得名,也有簡稱“宣鎮”者。所轄邊墻東起居庸關四海治,西達今山西東北隅陽高縣的西洋河,長一千零二十三里?!痘拭骶胚吙肌酚性敿氂涊d大家回去翻翻書,這里就不多說了。也是碰巧了,厚照在那里正好遭遇了蒙古軍團。
朱厚照要出征了這下可威風了,覺得以皇上身份出征,沒意思,給自己也封了個官吧,叫什么呢?想來想去就叫“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看這官職的名頭相當于是軍區總司令了。但他后來想了想,這官職的名號有了,卻還是不夠大,于是又給自己加封了個爵位“鎮國公”。大臣們聽后,腦袋搖的像撥浪鼓。這他媽算什么事呀,天下哪有皇帝給自己封官的怪事!只有咱們厚照能做出來。就在大臣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朱厚照又來了,既然是演戲,那就要逼真,連名字也改嘍,起名朱壽,并責令戶部存檔,把檔案保存好,每月給他發放工資。發多少?戶部的人一聽這事就傻了,這國家都是你的,你想發多少就發多少!
朱厚照哈哈一笑,揮一揮手帶走一片云彩說:我要建功立業去了!當下就領兵去了宣府。宣府上面已經介紹了,這里就不提了。話說朱厚照到了這,一看到了藍藍的天空,潔白的云霞呦這是我的家。。。。。激動了,給我來這修一座鎮國府,我要住著。鎮國府建成后,他親切地稱這是我的家。意思是長期住下去,朝廷的奏書折子一切事物來這處理。就這么隨性,就這嗎發蕩不羈,咋地,愛咋咋地。
正德十二年,厚照試試身手的機會終于來了,蒙古人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這個黃金家族的后裔。率領五十萬大軍前來尋釁滋事。邊關將士聽到蒙古人來犯,還率五十萬大軍這么多,都嚇尿了。朱厚照一聽高興了,笑得像個孩子般的歡呼雀躍,來了終于來了。。。。。我第一夜登上城樓,體溫偏冷淚水確是滾燙,望著城下烏央央一片的蒙古軍,激動地厚照臉上泛起了紅光。
眼前閃爍著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被蒙古人擄獲時的土木堡之變的場景,他要為我的祖先報仇,一雪前恥,為我的老祖宗爭口氣。
你們等著我準備準備哼,厚照以軍區總司令的身份開始發布命令了:大同總兵官老王(王勛)、遼東左參將小蕭(蕭滓)、綏參將阿杭(杭雄)等等等,一個個將軍一道道軍令,那有板有眼,在場的文武大臣都聽傻了。
這時我們的厚照已經不是那個紈绔子弟了,儼然是一個神情若定的統帥。這真是一場游戲一場夢啊,以現在宣府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對抗五十萬蒙古軍團,從各地趕來援軍什么時候能趕到,我們的皇帝不是又把這次戰爭當做一場游戲吧?眾僚臣在肚里打鼓呢。
大家都不看好這場戰爭,不是又在胡鬧。但厚照一反常態選擇了主動出擊,命令王勛往死里打,要吸引蒙古軍團的主力,給援軍及時趕到爭取時間。
經過五天五夜的激戰,最后以蒙古軍團以失敗而告終。朱厚照大獲全勝,厚照高興了,就把這場戰爭叫應州大捷吧。
然而據史書記載: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從死傷人數說這不算是一場大規模戰爭,倒像是一場沖突。
如果《明實錄》記載真實的話,讓我無法理解,五天五夜的戰爭雙方投入兵力幾十萬人,為什么只斬虜十六級?這有點太兒戲了吧,倒像是一場聯合軍演。
我們就不討論這些了,書歸正傳。厚照打贏了這場戰爭。也實現自己的夢想,該班師回朝了吧,這不行,過個年再走,紅紅火火在宣城過了年,隨后又回到了豹房。
正德十四年,自打從宣府回來后,在家歇著,朱厚照百無聊賴,探子來報寧王朱宸濠叛亂了。朱厚照一聽樂了,我正愁沒樂子呢,來了!我要御駕親征帶領大家平亂。
厚照帶領大軍,一路耀武揚威??蓻]想到啊,到了地方,王守仁已把寧王之亂給平定了,而且還活捉了朱宸濠。朱厚照生氣了,你著急啥呢?為什么不等我來。你把他捉了我玩兒什么?你把他放了,讓他再去造反由朕親自來捉。
王守仁一聽說:兄弟別鬧,行不?不帶這么玩兒的!王守仁雖是大明朝名將,皇帝的話還是要聽的,朱宸濠給放了,朱宸濠也傻了:這是怎么回事格老子?厚照親自上場又把朱宸濠捉了一回。可憐的王宸濠,叛亂來一次,被活捉兩次,這是什么事,倒霉催的。還不如在家喝茶陪媳婦呢,造什么反呀,碰上這個倒霉皇上后悔也來不及了。厚照就這么玩,他的目的不是玩兒你,而是玩兒死你,個性十足。
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朱厚照去江蘇南又要出幺蛾子了,玩了幾天后沒意思,有一天心血來潮說:要不咱們去釣魚吧。那就去吧,反正皇帝發話了。到了河邊沒多久,一條大魚上鉤了,小朱高興了,連蹦帶跳忘乎所以,拉大魚的時候,魚還沒上來,人先下去了。陪同的侍衛慌了趕快救圣上,這事一出從此一病不起,嗨,第二年就死于豹房了,享年三十一歲正值壯年呀。
厚照精力旺盛,年輕力壯,單單說他是因落一次水就患病不起,那也把他看得太脆弱了而從小文治武功身體素質比較好。他的死因又成了明朝的一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