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后都會去同一個地方,只是走的路不同罷了。”這是一個關于生命的故事。可它像一部史詩,表現的不僅僅是一個本杰明巴頓,而是很多人的生命歷程,只是巴頓的比他們特殊一點點、完整一點點點罷了。而它又不僅僅在講述人的一生,同時也可瞥見一個城市的興衰和一個時代的榮辱……
看了這個電影,首先的感覺就是導演芬奇在影片中很少使用自然光,大量的使用人造燈光以制造配合影片基調的光影效果。這樣做是為了讓觀眾能擁有和主演拍戲時一樣的心情和感受,一種不安定的情愫或者說有些偏執狂的意味。
有人曾問過導演為何要創造如斯基調的電影時,導演芬奇說道:“我不認為電影就只扮演取悅觀眾,娛樂大眾的角色。我的興趣在于傷痕電影。”芬奇提及的“傷痕”,不僅包括演員演后的那種感受,也包括觀眾在看后心里所留下的那種淡淡的哀傷。“有很多人認為我的電影是黑色的,是暗淡的,同時也有些扭曲,而我并非故弄玄虛,我只是想引發大家的思考。正如《本杰明·巴頓奇事》一樣,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我所想的就是我們必須確定同情本杰明的真實原因,是因為他的疾病,還是因為他的‘詛咒’,或者是其他。這是我們拍攝整部片子的基礎,而只要堅守了這個基礎,我們就能解釋為什么在片中他就是要去到那些他該去的地方,找他應該找的人,做他應該做的事。”
影片是從凱克先生為新奧爾良火車站制造的那口大鐘開始的。那段畫面像是一部默片有一種滄桑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歷史。一口倒走的鐘,他想讓歷史倒走,但戰爭已經發生,倒走只會多制造出一個戰爭,于是,后來二戰的出現果然就有了種歷史倒退的痕跡。
主人公有著與眾不同的生命流程,這是影片的線索和立足點。一個倒走的人生,生下來是個老人,接著越長越年輕,返老還童回歸嬰兒。這樣的安排讓我們對人生的看法有了一個新的角度,從而更深刻地發現人生的意義。老人會被人嫌棄,因此,本杰明的父親都不愿收留他。可是就像母親告訴他的“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對自己有不同的認識。”他的身體正在發生著不可思議的變化,區別在于他的變化和別人是相反的,他在變年輕。這時的畫面是衰老的他握著中年女人的手叫著媽媽——一個很奇特的景象。看著多少有點異樣的感覺,可能是心酸亦可能不是。不是為本杰明的衰老,因為他是新生的,而是為他的母親,他們注定要錯過,會在他看上去很年輕的時候老死。這樣一種差距太大,比共同成長、變老要讓人難以接受。就像那位教他彈鋼琴的夫人所告訴他的:這很遺憾,因為要經歷所有自己愛的人比自己先死去。我們注定要失去他們,可是只有失去了他們,我們才知道他們對我們來說有多珍貴。因此,以本杰明為視角我們才更清楚地看見了身邊的人的失去對我們意味著什么。當他越來越年輕,他的愛人臉上卻增加著皺紋這樣的愛情也是痛苦的。他無法和孩子一起成長,只會成為愛人的累贅。
影片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本杰明的童年是在養老院度過的,也就是說他是在養老院“長大”的,當時他還是個老人的模樣。養老院,這也是個特殊的意象,這里最接近生命的終點,可它卻是本杰明的起點。這里最常到來的“熟悉的客人”就是死亡。一波又一波的人走了,然后新的人再進來,說是生命無常倒不如說是有常,沒有人可以避免。但它也常常以令我們驚訝的方式出現。比如教堂里牧師為本杰明和母親做完禱告,他自己也倒地不起了,但神奇的是,原本不孕的母親真的在之后懷孕了。我并不認為這是宗教的關系,而是生命本身的無常,它隨時可以離開也隨時可以到來。這是大自然的法則,我們不能左右,不過我們可以選擇每個人自己度過生命的方式,就像“彈琴未必要彈得很好,但要對彈的東西有自己的感受,這其實是在為自己演奏音樂”。
“你永遠也不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這句話在電影中重復了兩次,也是本杰明媽媽經常對他說的話。
本杰明的養母是個偉大的母親,她雖然讀書不多,但她仍然深諳生活之道。她對生活總是充滿熱情,用積極的態度帶領著本杰明,操持著整個家。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女人。是她收留了這個“不可能是人類”的嬰兒。她把它稱作上帝的孩子,說他在此已經是一個奇跡;她把它放進抽屜里還不忘留一條可供呼吸的縫;她在鐘聲響起時給了它個“本杰明”的名字(鐘的英文是“BEN”);她會在他的輪椅接近臺階的地方把他拉回;她會在他因貪玩一整天不回家而嚇到哭;她愉快地迎接他每次回家,并給他一個擁抱……她的母愛無私、偉大。
她對本杰明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她的樂觀和教育使本杰明可以接受自己早衰的身體,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積極的生活,也慢慢去接受身邊的愛人在慢慢變老,而自己越來越年輕。
有一次本杰明因為和黛西黑夜聊天被她奶奶訓斥,然后小黛西被禁止和他接觸了。他內心彷徨驚恐,不知所措,他哭泣著問媽媽“我到底是哪里出錯了”,媽媽對他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你的處境,你是個小老人,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從外表上來對你進行判斷,而不會去了解你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不順心的時候,你可以像瘋狗一樣發狂,可以破口大罵,詛咒命運,但到頭來,還是得放手”
父親的角色在片中也有幾個不同的類型。本杰明的父親,剛答應妻子要給孩子一個家,轉身卻將他拋棄,原因是這個丑陋的不像人類的家伙奪走了他深愛的妻子的生命。他害怕他可怖的樣子,他逃避責任。
而本杰明離開妻兒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成為她們的拖累。他要給孩子一個父親而不是一個玩伴,他希望盡一個父親的責任,可他的責任就是離開,給孩子正常的生活。
很幸運的是,本杰明的第一次喝酒是和父親一起,并且用自己賺的錢請他。他的女兒可沒那么幸運了,只能在父親去世以后才發現父親給自己寄的明信片。另外,片中還有一個父親,只是他是從邁克船長口中出現的。這個認定兒子只能在托船上干一輩子的父親。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父親,才有這樣一個兒子,邁克從來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家——紋身藝術家。連在死前的一刻他還是關心著他被射爛的作品。他是個自由的人,不愿被父親的想法壓制,也不喜歡被規矩束縛,因此他很爽快地答應了朋友想帶黛西出海的要求,哪怕這是會被吊銷執照的。
而邁克船長在臨死的時候對本杰明說的話也預示著生活的無常和必須走下去的勇氣,這段話也讓本杰明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關于本杰明愛過的兩個女人那就更有意思了。不過,她們有著本質的區別。伊麗莎白是他情人,黛西則是他的愛人。兩個孤獨的人在最寂寞的時間相遇——午夜。于是他們成為了情人。那個有夫之婦對于自己的丈夫并不滿意,夜深人靜的氣氛給了他們暢快自由的交流。傾訴自己的過去。他們品味著茶、酒還有魚子醬。他得到了第一個接吻,她因為他而變得年輕。因為是情人,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短暫、神秘、又不了了之。愛人則不同,從他們第一次的相遇,別忘了那天是感恩節,是上帝賜給對方的禮物。他們共同度過了一段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童年。桌布下因為燭光而掩映出的影子,只有親密的愛人才能擁有。他們的愛情也并非一帆風順。“一個小女孩怎么會懂愛情”當老年黛西說完這句話后就出現了黛西年輕時跳舞的場景。她的前半輩子是屬于舞蹈的,因此她根本沒有重視本杰明。當她不能再跳舞了,她才真正擁有了這份愛情。她不愿愛人看到自己狼狽的樣子,看到自己不美、不能跳舞的樣子。他們會在每個晚上睡前對彼此道聲晚安。他賣掉父親的房子和公司只為給她一個美好的家,他的離開出于無奈,但他的愛情又驅使他出現在她面前。他是在她的懷抱中閉上眼睛的。這份愛讓兩人記掛了一輩子。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沒有什么東西能持續到永遠的,我們也一樣。”?
“有些東西就是會持續到永遠的。”?
“晚安,黛西!”?
“晚安,本杰明!”
或許,只有時間是唯一永恒的東西,誰知道呢?
故事的最后,兒童收容所的人聯系到了黛西,并將本杰明的日記交給了黛西,那時候只有五六歲的本杰明到了他的晚年,已經出現了癡呆的癥狀,什么都不認識了,什么都記不起來了,黛西耐心的在他身邊陪著他,照顧他的生活,給他講他們小時候一起聽奶奶講的故事,她會時不時輕輕的問“你還記得我嗎?我是黛西”像是在問他,也是像在自言自語。
本杰明在閉上眼睛之前一直盯著黛西,一眨不眨的,就這樣安靜的看著,那時候黛西明白,本杰明認出她來了,他認出她來了。
這個電影里的每個人物,他出現的每個場景和說的話都值得你去細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我們無法與一些東西抗衡,可是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過完自己的一生。
本杰明巴頓奇事里面有個老頭總是會對本杰明提起自己一生被雷劈了7次,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這個人物的出現暗示著什么嗎?看完了,我明白了,他是想告訴我們: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
他第一次說他被雷劈的時候,正是本杰明剛剛因為和黛西黑夜聊天被她奶奶訓斥,然后小黛西被禁止和他接觸了。
這個時候有人跟他說我被雷劈過7次哦~我沒死哦~這還都是真的哦~
仿佛就是有人跟他說,其實你的處境沒什么,我說我被雷擊過7次也沒人理解,可這就是我的經歷,你們信不信都是我的。
一件事無論太晚,或者對于我來說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留原狀都無所謂,做事本不應有所束縛,我們可以辦好這件事,卻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終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我希望你有時能駐足于這個令你感到驚嘆的世界,體會你從未有過的感覺,我希望你能見到其他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們,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值得自豪的一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樣,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