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年剛過,身邊就有很多家長開始找我約課。這也是我做K12教育培訓的第七個年頭,這幾年當中見證了超過300名學生的成長,對我而言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我從未放棄過思考一個問題。
最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韓愈的《師說》,為我們界定了一名教育者的職責范圍,是不是傳道授業就好了?給他們一份技能,讓他們獲得繼續晉升的可能性,是不是就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還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育的期望,被這句話拔高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度,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成為了一種教育的金標準。
這些年的潛心研究,讓我有幸觀察到了很多學生的學習現狀,讓我逐漸領悟出,雖然很多人的都被別人稱為“老師”,然而他們實際做的事情,卻千差萬別——這個浮躁的年代當中,產生了四種不同的“教師”。
第一種教師,是大學生家教,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傳授知識,答疑解惑,他們做的工作主要是答疑解惑,而并不能系統性地為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只能零零碎碎地修補學生認知當中的缺陷,這樣的工作未來將會逐漸被AI所取代,百度知識庫當中存儲的知識基本上可以解決初高中學生大部分的問題,甚至很多的大學生家教的知識也都來源于百度百科或者百度知道。這一類人,單純是知識的搬運工。
第二種教師,是學校當中普通的教師、教育機構當中的老師,他們最為關心的,是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他們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對于教材和歷年考題出題方向把握清晰,嚴謹的老教師甚至會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每節課的教案,然而他們往往很難給學生提供恰當的學習方法。醫院如果沒有醫??刭M,醫院會傾向于給病人提供盡可能多的醫療服務,盡管并不是所有的檢查都是必要的;同樣的道理,很多老師會不自覺地給學生“過度教育”,因為學生學習能力差,所以他們會代替學生給學生總結,最后導致學生自學能力變差,從而依賴教育培訓,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從自學變為聽課而不自知。
第三種教師,則是泛濫網絡的家庭教育講師,他們致力于構建親子關系的和諧,一般非常強調的觀念有一條——孩子沒有錯,錯的都是家長自己,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很多課程的質量參差不齊,多數課程的內容都是互相抄襲,親子關系、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當中重要的一環,逐漸地走入商業化市場,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理念。家庭教育當中心理學的正確運用正漸漸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正確利用心理學的模型引導學生行為模式將會是一種新型教育模式被大眾接受,然而現階段多數的課程還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
第四種教師,是各個機構、學校當中大浪淘沙留下的“名師”,有強烈的風格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向學生輸出知識僅僅只是他們工作當中非常小的一個部分,他們更多地會在課程當中向學生輸出他們個人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認知水平,學生往往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喜歡聽他們的課程,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人格魅力和氣場吸引,就會被影響從而改變行為,很多時候家長會向我反饋——之前到處聽課,成績完全沒有提升,為什么到你這里來一下,就提升這么多?事實上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前邊很多教師打好的基礎,沒有真正轉化為學生的行為,產生效益,這部分沉寂學生腦海當中的知識碎片在一個足夠活躍的環境中,就會被激活,所以學生才會短時間內實現巨大的轉變。
我有一位高三學生,長期停留在理綜化學60-70分的水平,自己找了很多原因,錯題本做了滿滿一本,論習慣可以碾壓很多強迫癥女生,他的執行力也很強,基本上布置的作業都可以做完,正確率也都還不錯,他曾經一度灰心苦悶覺得化學是他這輩子學不好的學科,很多位老師教了他以后也都感覺他應該不止這個水平,但是就是莫名地考不好。
很多家長和老師歸因的時候,往往找不到知識缺陷就找細節,找不到細節原因就歸因學生不夠努力,學生足夠努力就歸因習慣不好,事實上很多時候解決學習瓶頸的問題,往往就是一句話、或者一個理念、行為模式改變了,剩下的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我化學真正變好,就是因為我的同桌告訴我一句話‘做題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出題人的角度想一想,他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到底想考什么?!边@是我一位理綜化學在90分以上的學生跟我談學習感受的時候說到的。
很多時候學生做題的時候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做題的狀態更多的時候受到各種情緒的影響,這就往往造成“學得好未必考得好”,往往妨礙學生成績進步的真實原因,是自己心中的“固有心智”,比如很多人給自己的刻板認知是我做不好計算題,每次計算題都出錯,所以我每次都跳過這道題——反正理綜的時間很寶貴,做了也不對,為什么要做?表面上看節約了時間,實際上卻給自己的上升空間加了一道天花板,不斷自我暗示計算題出錯,真實的情況也就是頻頻出錯。
家長和老師往往對學生說的話“視而不見”。
“我不喜歡這個老師,所以我不想聽課?!薄齼刃牡男闹悄J剑€停留在“”老師決定我的成績“上,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建立“我才是決定成績的主要因素”這個觀念認知??上Ш芏嗉议L想的是換一個學校或者換一個老師。
“我就是不會做計算題?!薄@種學生內心無法接受計算錯誤帶來的挫敗感,真正需要教給她的不是如何做計算題,而是讓她克服計算帶來的痛苦??上Ш芏嗉议L會跟著她抱怨自己的數學老師以前沒有教好。
“我聽了都會,可是就是不會做?!薄@種學生往往是做題拖延癥患者,他們往往將掌握了1%視為掌握了100%,高度的自戀傾向導致他們看不清現實——最后他們的結局往往是成為不斷挑戰風車的堂吉訶德,他們試圖實現最少的努力最多的學習成果,最后的結果就是只能做到一點點。他們需要真正建立的是“只有親自做一遍成功了才叫學會了”這一個樸素的認知。
家長和老師往往會將自己要做的只能顛倒,老師負責控制家長,家長成為了老師課堂外的助教——這是中國式教育的新困境,也是很多學生長期受困的怪圈。家長最應該做的不是成為教育的附庸,而是真正理解、體會、擴大自己的認知,所有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的人,所具備的理念和認知都是相同的。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告訴他們,具有怎樣的理念,并且堅持踐行,就會迎來成功——正如千年前帶著孩子們打獵的獵人做的那樣。
最好的教育,是顛覆、教授給他們最好的認知,學習的成績、孩子將來的能力,也都是所有認知的綜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