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儒家經典!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都會講半部論語可以修身,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共同編寫,記錄平常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遇到事情的時候弟子們在問,孔夫子在作答。這樣一部語錄體,包羅萬象,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維方式,儒家德精神。處事之道,學習之道,為政之道,禮樂之道,都蘊含在其中。
講論語的目的是為了修正自己的行為,論語更偏重于如何去指導大家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為,我們不會過多的把精力放在古時候的某一個文字,很多文字不可考證的,我們更重視的是其中所蘊含的道理,能為我們所用,可以指導我們的身心成長,生活,工作,人生的方向。
論語開篇就講學而篇,如何去學習,學習是我們人生頭等大事,也是貫穿始終的事情,如果我們不去學習,沒有新的思維,每天過的生活沒有方向,沒有智慧,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博學,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美好!我們的心才會變得更豁達!我們才能懂得:《就有道而正焉》,我們去按照道的規律,按照圣賢所教給我們的處事之道,去修正自就有道而正焉,我們如果沒有更多的知識作為支撐,我們的生活有可能是渾渾噩噩。
【 論語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質:是是我們最質樸的那個東西,性格特色,比如說有的人性格能說會道口才很好,有的人做事情堅韌不拔,有的人做事情有奉獻精神,有的人做事情認真嚴謹負責任,這是一個人本質上的東西,但是論語告訴我們,【質勝文則野,我們如果只有本質上的東西,可是,沒有文化做支撐,就是野路子。不成系統,所以通過學習讓我們文質彬彬,相得益彰,這時才有君子之風,我們不光有自己性格上的特質,還有文化底蘊作為支撐,所以學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儒家還有另外一部經典叫做《荀子》當中講,《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如果我們不學習圣人的教誨,我們就不知道學問到底有多大,所以呢,論語開篇就講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學而時習之:就是經常的意思,現在大多數人是不學習的,還有一部分人是只學不習,習:是溫習,實踐,應用。領悟,證悟,如果我們只是學習,而并沒有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并沒有去實踐和自己求證真理,這個時候就是學,無法生成變成自己的智慧,只有通過不斷的學,并且在生活當中去求證,去驗證,去應用,去實踐,這個時候不亦樂乎,我們內心才會生出喜悅。
比如很多孩子學習是越學習越痛苦,不是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嗎?怎么越學習好像越痛苦呢,成人學習也是一樣的,【學了很多東西反而讓我們變得更痛苦,更迷茫,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求證,就是沒有習的過程】
例如:學習了一個開車的技能,只有自己學會后親自開車上路的時候,可以出去看風景,才體驗到了駕駛的樂趣,這個時候內心是喜悅的,才有某種成就感,生活當中學習任何一個文化,任何一個技能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學習了,在生活當中去應用,去求證,他才是美妙的。
學習圣賢文化,更是如此,我們講的論語,更偏重如何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應用。修行也是學習,就是你要不停的應用實踐,你自己體悟到了真理,這時內心自然升起喜悅。
《有朋自遠方而來,不亦樂乎》古代同門,志同道合的人稱為朋友,在生活當中來了一個遠方的朋友不一定很高興,那什么樣的朋友來到我們會特別高興呢?和我們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說我們是一個愛寫字的人,可能來的朋友也同樣愛好書法,可以交流探討分享,我們是修行之人,來了一個修行的朋友,我們是志同道合的所以很高興,如何才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到?首先我們要學而時習之,我們自己是有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有某一種志向時候,才會吸引到同頻的朋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煩惱,抱怨,情緒,【我學了很多文化,學了很多知識,我懂得修養身心,即使別人不知道,我也不會因此生出煩惱,生出抱怨,也不會有任何不高興的情緒。這豈不是君子之風范】。
整個論語的第一句話講養了三重境界:
1: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是創建內在喜悅的通道,只有通過學百會生出內心的喜悅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外在快樂的境界,外在快樂的境界一定是從內在喜悅而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換一個關鍵詞不光是有朋自遠方來,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快樂的,經營家庭,事業,人際交往都可以是快樂的,為什么呢,通過不斷的學習有了智慧,內在是喜悅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外在的快樂很容易得到,不光是有朋友來快樂,所有的事情我都有能力讓自己快樂。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起任何情緒,即使沒有人了解我,沒有人知道我的學識和智慧,也不起情緒,煩惱。
《中庸講: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居止》,即使別人都看不見我的學問,我也不會后悔的,只有圣賢之人才能做到這個樣子。所以論語的開篇,很美,給我們闡述了人生的三種境界,貫穿我們的一生。
創建自己內在的美好,這個時候我們就有能力得到外在的快樂。讓自己修到沒有情緒的境界不為任何人而活,不加外求,都是向內求,就可以有喜悅。有了內在喜悅就可以創建外在的快樂。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代學者:學習都是為了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合道,合德,合仁義禮智信,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在變得更富足,更喜悅。
今之學者為人:今天很多學習的人,都是為了給別人看的,都是為了我要去得名,為了做好生意,為了有人必,這些都是外求,所以我們要去體會,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我們不需要向外求,不需要證明給任何人看,我們學習,沒有任何的目的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內在,這個時候就是坦然的,
有的人就會說:那我學習了,這難道不是為了讓事業變得更好難道不是為了讓人際關系變得更好嗎,?當然是的,可是我們的思維要有轉變,我們不需要刻意取悅任何人,我們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表現自己和向外追求,當我們自己內在有修養,外在有德行,有智慧,知識,一切不就是自然而然會來到我們的身邊了,一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