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雖小,但發起脾氣來,一點也不小。
現在的爸爸媽媽們已經很有教育意識,(不然也不會來看我寫的這類文章),很注重理解孩子,知道寶寶發脾氣,背后一定原因,我們需要理解,心平氣和,安撫寶寶,但是!我們大人也有脾氣不是,我脾氣上來了也忍不住啊!理解孩子,可是誰來理解媽媽?
小孩子在家里發脾氣了,該誰去平息這場風波呢?不是爸爸就是媽媽了。(也可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可是,要是你這個成年人自己,這個時候也處于緊張、焦躁、氣血上涌的狀況,就很難平息這場風暴了。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要是把教育當成緊急情況的補救措施,這肯定是不行的。
可是,通常孩子一哭鬧,我們就迫切地想采取行動、一招制敵,不僅于事無補,還很有可能把小風暴變成大海嘯了。
那么,怎么能讓家長和孩子的大脾氣都慢慢平靜下來?
1、當家長的,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情。
如果你正在看這篇文章,那你應該不是第一次面對孩子發脾氣了,所以,提醒自己:“我又不是沒見過,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也不是什么緊急情況。”
我自己是不是很生氣?那肯定是孩子的情緒也影響我了,我得自我護理一下:深呼吸、放松,恢復自我安全感和自信心——我是成年人你是小孩,我不管智商情商肯定比得過你,我一定有辦法!
2、孩子氣我,我才不生氣,他是在跟我求助呢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也許會做很多看上去讓大人很傷心的事情。
有一次,我就看見一個小男孩跟媽媽大吼大叫,說:
“最討厭媽媽,媽媽走開!”
把他媽媽氣得飆淚。我過去勸解這個媽媽,結果我也沒能幸免,被小孩子罵:
“討厭你!走開!”
聽上去氣不氣人?當然氣人了!
但實際上,如果你知道這些罵人的話,都是孩子在“表演”,他在用這樣的“表演”,跟我們大人求助,你也許就沒開始那么生氣了。
他才幾歲大,他還在學習,他的大腦還在發育,他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他需要我們成人幫助他冷靜下來,幫助他把他的感覺轉化成語言。而不是真的不愛媽媽了。
3、別跟孩子“一般見識”
通常在某件事情上,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對的。但我們是大人,我們不要太在意、也不需要跟孩子掰扯誰對誰錯,糾結下去就要從小風暴變大海嘯,自己還不更累?
如果孩子叫喊不停,就給他個說話的機會,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你說吧,發生了什么事?”孩子感覺你已經在聽了,他反而不需要叫喊了。而你,這種“不管孩子怎么喊,都能處變不驚”的態度,也給孩子做了個好示范。最終,孩子會從你的示范中,學會調節情緒。
4、媽媽(爸爸)也會生氣,要去休息一下
要是爸爸或者媽媽也很生氣,千萬別勉強自己在這種時候還要去處理孩子的暴脾氣!這對雙方都沒啥好處。不如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媽媽也很生氣,我需要冷靜一下,然后我們再想辦法解決。
當你覺得自己心情好些了,再想辦法重新開始,跟孩子一起修復你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和孩子嘗試一些身體接觸,握握手、抱抱對方之類的,如果雙方都放松和平靜下來了,再一起做一些平時你們喜歡的、有趣的事情。用愉快的笑聲重新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帶孩子確實不容易,但很多家長,也是因為有了孩子,才意識到,自己確實需要做一些功課,照顧一下自己的情緒問題。要不是因為孩子,我們可能還沒想到要關注自己這一點。
爸爸媽媽的情緒改善了,孩子也很容易因此而受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也能隨之提升,這樣一來,孩子也就不會讓人覺得脾氣大,難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