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①其: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②行(Xíng):行為。
? ? ? 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時,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親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體行為了。如果他長期堅持父親生前那些正確原則,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 ? ? 在本章中,孔子主要講了孝順父母的方法。為人子女者,必須盡孝,對于父母的優點應盡量多學習,遵從父親的指導。當然了,應當有選擇地學習和遵從,不能一味順從,那是盲從。為人父者,也不一定事事皆對,做子女的也要懂得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是真正的孝。
? ? “父在,觀其志”,是說做兒子的要以父親為尊,不得擅作主張,應當跟著父親好好學習。了解家族傳統,有繼承父輩美德的志向,就算是一個有孝心的人。對此,大家應當有著正確的認識,不能對自己的父親盲從,傳承的應該是父輩的優良傳統,否則就不再是孝順了。在春秋之前,人們學習知識的渠道極為有限,向父輩學習幾乎是唯一的途徑,所以孔子才有這個說法。當今社會,可以學習的途徑大增,這里我們應該對孔子所言的原則加以變通,把學習前人一切優秀成果、樹立高尚和遠大的志向視為行孝,才是最合適的。
? ? “父沒,觀其行”是在要求為人子者應言行合一,保證孝行的前后一致。父母去世,沒人管教的時候,一個人的言行完全出于自主,其言其行如果一如父母在世一般,此人必定是個孝子;如果父母過世不久,言語行為就嚴重違背了父母生前的意愿,這個人肯定不算是孝子。比方說,有些人在父母過世之后,因失去家庭的約束肆意妄為,就算父母在世時他再孝順,其本質上也是個不孝之子。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楊廣,這位隋朝的亡國之君,在父皇楊堅在世時,掩飾本性,處處表現出節儉、樸素和低調,以討得父母歡心。在登基稱帝以后,楊廣本性大暴露,一改先前風格,驕奢淫逸,好大喜功,殘暴荒唐,成為歷史上暴君的代表。現實中,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 ?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在古代有守孝的說法,倘若父母去世,不管身在何處或身居何職,都應回家為父母守孝三年。在這期間,做兒子的應當謹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倘若發現父母給自己制訂的行為準則出現了錯誤,也不要急著提出來,應當慢慢地改,不能一下子就掀翻父母的理論,這才是孝子所為。其實,有些事情是勉強不來的,即便是父子之間也是各有其志。雖然古時的生產力水平不高,子承父業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但也難保有人不會跳出家族的禁錮而另謀生路。此時,他們雖然改了“父之道”,只要心里對父母的意志保有足夠的尊敬,也不算是不孝。
? ? 此外,這句話還可理解成做兒子的應當將父親手中的旗幟接過來,完成父輩們未竟的事業,替他們擔起應盡的責任,不能父親一死就什么都不管了,這也是不孝。比方說,古時太平盛世的皇帝在各個方面的政策都很不錯,但他離開了人世以后,新即位的兒子大改其道,攪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這就違背了父親的意愿,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也是不孝。
? ? ? 任何事物都是由量變到質變才完成進化的,想要做個孝子也是如此,只有將自己的孝心體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才是真的孝順父母。而且,真正的孝子,不論父母生前還是死后,他們對父母的恭敬和教誨都不會忘記。因為父母活在他們的心中,他們對父母的孝順是從心底發出來的,從不敢忘卻。
2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