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民族音樂受其所在環境和民族性格影響,而環境對民族性格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本人并沒有對這個課題進行具體研究,談談直觀的感受。
工作關系,曾在東部非洲國家常駐3年,肯尼亞中西部氣候終年怡人,首都內羅畢海拔1800m,白天熱,晚上需要穿件外套。這個國家農作物果業畜牧物產豐富,形成了當地人奔放樂觀的性格。肯是我最喜歡的地方,景大美,人熱情-
這種民族性格熱情淋漓盡致體現在了當地音樂中- 輕快,愉悅,節奏感很強,加上非洲手鼓打擊配樂,自由不主的也會跳起來。肯曾是英屬殖民地,除索馬里民族外,絕大多數民族信仰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當地音樂中歌頌上帝和生活的內容會很多。當地音樂旋律比較簡單,聽一兩遍就可哼出來。舉幾個不陌生的例子,獅子王電影里面的配樂 hakuna matata (斯瓦西里語 - 沒有憂慮 - 迪士尼制作時候加入了很多爵士音樂 元素)hakuna matata
現在很火電子樂? seve (歌頌樂) - 沒錯,那首網友戲稱的 撒貝寧殺烏雞。。。。 seve
再推薦一首很多人沒聽過的(天使)malaika
坦桑尼亞,贊比亞,烏干達,埃塞俄比亞等幾國的音樂也有此特點。 2013-2015 工作原因,經常要出差,一路聽著黑人音樂,欣賞窗外的非洲壯麗美景真是一種不多得的人生享受 -13年出差手機錄的,坐標贊比亞銅帶省 - www.56.com/u92/v_Njk4NTI0NTc.html
第二個瞬間是在2015年埃及盧克索市,與兩位廣州同胞,還一位美國人驅車前往撒哈拉沙漠野營,白天40-50度,快要融化。當晚大漠星漢燦爛,營帳不遠地方傳來悠揚笛聲。順尋過去,正好是北京的同胞帳篷。幾個當地司機吹笛,手鼓,彈弦詠景。節奏比較歡快,旋律優美。埃及尼羅河兩岸物產豐富,不似高緯度地區的旋律幽遠深長和憂傷。遺憾的是,沒法在這里分享那。
第三個瞬間是高中時代觀看奧斯卡電影《勇敢的心》,聽到開場高亢悠揚的蘇格蘭風笛,心曠神怡到不能自拔,電影畫面中不斷映出蘇格蘭高地的景色,純美享受!工作后有幸在白金漢宮旁場地看到蘇格蘭風笛表演,恰逢儀仗隊換班儀式,風笛旋律比較莊重。與電影的配樂有幾分相似,透露著民族的不屈和勇敢,貼兩個原聲音樂。
最后一個,說說老家的秦腔。自小感覺秦腔聽起來多悲苦厚重,不喜歡。有朋友說是因為沒到年齡,聽不懂里面的感情,這個很正常。朋友的話,細想之下也有道理。關中地區氣候四季分明,歷史厚重,山水寧秀,本土人地域性格難以一言概括。比起吳儂軟語的黃梅戲,秦腔在全國范圍內受眾不廣,確實它太粗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