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活時代的不同,對農村的感受也不同。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我,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溫馨的,晦澀的,悲傷的,痛苦的,幸福的,這些各種刻骨銘心的回憶和感受都是我記憶的一部分。
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記事起,最難忘的就是過年。童年把過年當作一件最美好,最溫暖,最實惠,最放縱自己的喜事,可以吃飽穿新,有零食,有煙花爆竹,走到那里都是紅彤彤一片,喜氣洋洋,伙伴們結伴挨家挨戶看年畫,品嘗家家戶戶自己制作的美味佳肴,所以,那時最有口福、眼福和幸福。
九十年代最難忘的是農村人富起來的變化,吃穿溫飽解決后,他們不停地向小康奔去,在田里更辛苦,外出打工更忙碌。許多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期盼的眼神,透出一種渴望,一種對享受天倫之樂的最基本的渴望。老人的腰更佝僂,兒童更憂郁。
二十一世紀,農村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富裕起來的跑步向城市居民看齊,窮困的享受國家扶貧政策努力脫貧。老人們更老了。孩子們城鎮求學村里留守的更少了。青壯年成為新一代農民工又融入了大城市,服務大都市去了。整個村莊幾乎缺少了人氣,都是些老弱病殘在維持這個村莊的生氣。物質上的東西千篇一律,與城市沒有區別,少了那兒時淡淡的鄉親。精神上的娛樂仍是電視、網絡和棋牌。
最扎心的情景讓人心酸落淚,每當回村看望鄉里鄉親,老人門拉住我們的手,布滿老繭的手久久不愿放開,眼淚鼻涕參雜在一起,不停地重復著一句話,“下一次,你們可能就見不上我了,見一面少一面了?!?/p>
現在的農村已見不到過去的一點影子了。新農村時代,村容村貌大變樣,修繕一新的村舍和村莊,透出一派新時代的氣息。孤寡老人全部進了幸福院,稍有體力的老人仍在耕作。農田勞作方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機械化作業方式解放了全部繁重勞動,農閑時,青壯年到城里打工賺錢。孩子們基本上到集中辦學的城鎮里上學去了。美中不足的就是家庭成員在一起時間太短,家庭教育缺失,享受天倫之樂的幸福在不斷減少。
人們總在說,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之邦,但是,世界文化的趨同性正在不停地弱化中華文化,振興中華責任重大。農村的最后一塊文化陣地消亡之際,我們的根將何去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