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素
一
今天要說的,是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中學課本里學過的,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
說的是秋天的夜晚,白先生在江邊送別他的朋友,那時候交通工具還沒有那么發達,坐船還是很主要的交通方式,要離別了,很傷感。
這時,江上傳來琵琶聲,那聲音里竟有京都流行的音韻(要知道,當時他可是被貶謫于邊遠小城)。循聲探問,原來是舊日長安歌女,如今紅顏已褪,嫁與商人,在江湖間輾轉漂泊。白先生便請她彈奏幾曲。這琵琶曲很動聽,引發了他無限的感慨......
在這首詩里,白先生不惜花費大量筆墨來描寫琵琶女的琴曲和琴音,并留下了很多名句,尤其為人稱道的是下面這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
各種生動的形象,各種貼切的比喻和形容,不得不說的確是描寫音樂的妙文,讀后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二
然而白先生要說的是這些嗎?不是的。你再讀下去會發現,這只是詩人的一個小伎倆,前面各種繁繁復復的描述,各種炫技,不過是為了發泄他胸中牢騷。所以下面他開始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然后,又同病相憐地接著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他自己的身世遭遇: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被貶居潯陽,住的環境很不怎么樣,挺荒涼的,周圍也沒什么賞心悅目的景色,連一點好聽的音樂都沒有,只有廣場舞大媽的舞曲,可以說是很苦逼了。
三
說到這里,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他為什么被貶。據說,白先生任左拾遺(古代監察官)時,工作太過盡責,經常給皇帝上書言事,甚至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還寫了大量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后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因此被貶為江州司馬。
實際上,這些詩都是在他母親去世之前寫的,因此這只是一個借口罷了。但是政治上的事,很多時候需要的也僅僅只是一個借口。他被貶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他之前寫的那些諷喻詩得罪了當權者。
四
白居易是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世而作”的。簡而言之,就是主張詩歌要有社會內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會現實弊端,“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泄導人情”。他和元稹、張籍等人一起引導了中唐時期的新樂府運動,寫出了《賣炭翁》、《觀刈麥》、《秦中吟》等現實主義的詩歌。其中有“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樣震撼的句子。
這樣的白居易,的的確確是你印象中那個富貴閑適的老頭兒嗎?是那個養著歌伎,聽著小曲兒,嘗著美酒,優哉游哉,談禪論古的白居易嗎?應該說被貶江州是他人生的一個分界點:此前,他是熱情而積極的;此時,他是苦逼而憤懣的;此后,他就慢慢走上恬淡自處的道路了。
五
而琵琶行也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白居易去世以后,唐宣宗為他寫了這樣一首詩: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能博得皇帝為他寫挽詩,這面子得是有多大,可見皇帝是多么喜歡他的詩歌的。
六
所以這首很出名的琵琶行,它好的地方是好在哪里呢?它的描寫是細致、形象而生動的,它的語言是通俗的,老嫗能解的,它的音韻是圓融的,渾成的,優美的。它竟然能將詩歌的美麗與通俗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它最好的地方不止是這些,它最好的地方是“情”,是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的真實情感。
所以當你讀到“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時,你能感受到秋夜江邊冷冷的秋意;讀到“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時,你也似乎能感覺琵琶女內心的怨艾;“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你也如同明了忽然之間那種無可訴說的感覺。
在這里,詩人,和琵琶女,和我們,都是平等的,毫無掩飾的,情感相通的。所以他把她引以為知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而全詩的起因也只因這一句——
夜深忽夢少年事。
琵琶女的一個夢,引起了她對少年時光的懷想,這也是她夜彈琵琶的原因;而這琵琶聲又引起他的駐足、探詢、欣賞、傾聽、同感、牢騷......
誰沒有過這樣的時刻呢?午夜夢回,過往的一切,已恍如隔世,卻又真切如同依然觸手可及......
<完>
2017.11.21.
謝謝您看完了。這篇文章的誕生,其實也是緣于我的一個夢。如果您喜歡它的話,就請點個贊鼓勵鼓勵我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