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跟朋友小聚。席間,好友在介紹我的時候,提到了我的職業,提到了我工作的微信公號,“你們晚上發的那個欄目,我以前老看,現在不怎么看了。”“那說明你成熟了。”我倆的對話,引來一陣笑聲。
朋友提及的,是我們的一個品牌欄目,刊發的基本是以“青春、夢想、奮斗”為主題的勵志文章。對,就是所謂的心靈雞湯。
我想,假如要給所有的微信文章分下類,那么,心靈雞湯一定是繞不過的大塊頭。事實上,我不止一次地聽到周邊人跟我評價我們推送的雞湯文。
記得剛做微信不久,我有次在地鐵上接到一個青海的陌生手機來電。本以為是騷擾電話,但對方連續撥打,于是我就接了。對方一開口就叫出了我的姓名和職業,讓我吃驚不少。原來,他是青海某部隊的一名宣傳干事,來電意圖是想問我們每天的那段早安語來自哪里,因為他們領導讓他每天要把那段話放到單位門口的電子屏上。這位“可憐”的小同志,竟然沒有關注他們領導關注的微信公號?!我耐心地跟他做了解釋,那段話就在我們每天清晨那條推送的末尾……
說真的,這個意外的電話,讓正處于轉型初期的我增加了不少信心。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我手機號碼的,而且,我覺得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做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做編輯記者多年,采訪人無數,卻少有回音。在這個媒體“寫誰誰都不看”的年代,我竟接到一位遙遠的陌生讀者來電,真是別提多激動了。
我曾把這個經歷講給很多人聽,有人表示認同,也有人微笑不語,但最直接的一位仁兄是這樣講的,“這位領導這么愛讀雞湯,真夠弱智的。”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果然,我在辯論過程中發現:他并沒怎么看過我們的推文。
關于雞湯文,我的態度是,既不要趨之若鶩,也不要嗤之以鼻,而是應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可否認,如今微信上的雞湯文,質量參差不齊,生編硬造、生拉硬拽的“毒雞湯”不少,但確實也有不少娓娓道來、反映現實的佳作。就像很多老記者經常強調的那句“寫人物要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讀者”一樣,我們在挑選文章時,也非常注重其與社會現實的貼切程度。“只要咬牙堅持,就一定能成功”之類的騙人鬼話、套路之作,小編自己都不信,怎能拿來糊弄粉絲?
又如我們在選擇早安語的時候,最強調的一個標準是:走心。何謂走心?我的體會是:走心,不需要大段排比、對仗工整的華麗辭藻,而是需要朋友談心一樣的樸實話語。很簡單,把這段話讀給自己聽,能不能聽得完、聽得進?如果自己都不愛聽,那粉絲怎么會讀的下去?這年頭,千萬不要覺得別人比自己傻!
似乎扯遠了,還是回歸正題。對于雞湯文,有人喜歡,有人厭煩,這本十分正常。不過,現實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聽及“雞湯”二字便唯恐避之不及,滿臉鄙夷,好似讀雞湯會使其跌好大的份兒。其實,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跟那位與我辯論的仁兄一樣,根本就不曾讀過幾篇心靈雞湯。至于其“雞湯有毒”的刻板印象從何而來,我想大致有兩種原因:或人云亦云,或以偏概全。有人聽過一些移民國外者的生活窘事,便斷言出國的人都是在打工吃苦;有人因買保險上過當,就斷言賣保險的都是騙子……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對此,只需強調一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鞋子合不合腳,要穿過才知道。“雞湯”有沒有營養,要讀過才知道。
當年我考研成功后,很多同學找我取經。我每次分享心得的最后,總會附上一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適合自己的方法。十多年過去了,我仍堅持這一觀點,對于其他人、其他事,不排斥、不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