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于阿蘇拉則
阿蘇拉則在彝族被叫做畢摩,被尊稱為神。畢摩是彝語音譯,是彝族社會的知識分子,也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南宋淳西二年,阿蘇拉者出生于卑水河畔的吉特合俄寨(今美姑縣龍門鄉境內),據彝經記載和民間傳說,拉者天資聰穎,智慧過人,三歲立志,五歲學藝,八歲出師,九歲納徒。青年時期游畢于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地,搜集了大量的彝文經書資料,回到家鄉后,居住在比爾巖洞(今美姑縣瓦古鄉境內),潛心從事彝文經書文獻的整理,規范和編纂工作。為傳承和發展彝族畢摩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拉者留下來的經書文獻為后人請神送鬼、抗擊強暴、歌功頌德、祭奠祖先時所念誦,深受彝族人民崇拜,堪稱彝族歷史上的一代偉大的畢摩宗師。
在彝民族燦爛的畢摩文化長河中,阿蘇拉者最大的功績是對彝文經書的整理、規范和編纂,增補了相當數量的咒經。拉者仙逝時,都將經書、法具分別傳給了各派子孫,并襲用至今。1958年國家搜集民間文物時,在瓦古鄉發現了阿蘇拉者的“藏經樓”。據推測該樓大約建于600多年前,其屋基是用1.5米高的石條砌成,整個屋子呈雕樓形,門前還有一對石獅。在樓上有一口大木箱,箱內珍藏有拉者的〈經書〉和一對陰陽“吾吐”。到了民改時期,藏經樓被毀,〈經書〉失散,陰陽“吾吐”被群眾送入山洞供奉,后來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被中央民族文化宮收藏。
﹀
﹀
﹀
01
阿蘇拉則生前制了許多彝文
死后心里因為再沒人認識這些字了而感到不安
所以化作一只鳥
飛到他那生來就不會講話的兒子身邊
并指引他去到森林
從此,鳥每天高聲歌唱
并吐出血滴在闊葉上形成漂亮的文字
兒子也照著葉子上的筆畫
專心畫著而忘了時間
一天,母親上山找到兒子
鳥一驚走了
拉則格楚一驚開口說話了
——@蔡青年
02
一首滿是生命力與泥土氣息的歌
悠遠又寬闊
歌里的和聲是蔡蔡錄音當天讓我哼唱幾句
于是一遍即興加進去的
他說:“就這個了”
那就,就這個了
——@愚青
03
一曲《阿蘇拉則》
訴說著關于彝文的美好傳說
萬物往來兮
晨起薄霧
夜至凝露
縱風雨洗刷
忐忑未平
亦不曾離去
誰人高歌啼鳴不知處
竟引空谷回響不絕耳
——@原創君
﹀
﹀
﹀
蔡青年
--------
蔡青年,油膩也,字海盜,
貝司徒,于胭脂,亦苦慈。
蔡青年本名蔡舜羽
從中學開始大家稱呼他“海盜”
來自成都
獨立音樂人
胭脂館貝司和主唱
苦慈樂隊貝司
高中開始專業學習電貝司
畢業后作為貝司手
加入“0945”樂隊(今更名“苦慈”)創作及演出
2012年進入四川音樂學院流行器樂系學習音樂
同年12月,“格林鎮”(今更名“胭脂館”)正式成立
作為貝司兼主唱創作及演出
2013年作為獨立音樂人開始創作
2016年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
同年正式作為獨立音樂人創作及演出
2017年發行專輯《白日游離錄》
--------
﹀
﹀
﹀
爾普拉喔 哈吉拉喔 馬波馬黑牛
木克拉喔 木衛拉喔 黑莫且且普喔
(起風了 下雨了 我不得不走了)
(黃昏了 黑了 心里充滿忐忑)
喜歡民謠可weixin搜索公眾號:云村的民謠和故事
網易云的故事搬運工
音樂人的民謠集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