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故宮,究竟藏著多少寶貝?
答案是186萬余件!這是在2014-2016年故宮最近的一次文物清理工作中揭曉的謎底。
這次的文物清理工作較以往不同,更加細致、更加專業,更加深入。包括零星遺失在院落里的建筑構件,某某宮殿角落里封存的殘瓷,玄穹寶殿南群房里的衣料盒,還有乾隆爺的親筆御稿……總之是七零八落,犄旯旮角,林林總總,都在工作人員的搜尋范圍。
為此,故宮還舉辦了一場名為“大隱于朝——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對成果展”,且隨小學僧一起來看看吧。
送禮需謹慎 ?“包裝”表誠意
我們今天送禮為了表示檔次和尊重,時常會在包裝上下功夫,其實這種做法由來已久,本次展出的黑漆描金云龍蝠壽紋衣料匣就是例證。
衣料俗稱“尺頭”,說白了就是衣服的半成品,裁出衣服的大致輪廓,織出或繡出衣服圖案紋樣,并配上尚未縫綴的衣袖、衣領、衣襟。清宮檔案記載,皇帝常將這種半成品賞賜給臣下,受賞者可根據自己的身材,再次加工制成合身的衣服。
除了賞賜,清代官場間人們也把這種“衣料”當成禮品相互饋贈。并且為了體現“金貴”和“誠意”,送禮人就在外包裝上下功夫,久而久之里面的“內容”平淡無奇,反而是靠包裝來分辨它的價值,考究的衣料匣內部可達數層,用料做工也極盡奢華。
雖然都是包裝盒,與衣料匣不同的當屬剔紅“乾隆御稿”箱了。御稿箱一對兩只,器形巨大,所雕云龍紋飾精美絕倫,堪稱乾隆時期的雕漆佳作。
除了外表精湛的做工,里邊的“內容”也可謂不容小覷,從箱子上赫然醒目的“乾隆御稿”四字可知,里邊放的可是乾隆爺的親筆手稿呢。
乾隆爺的隨身“小紙條”
從御稿箱內整理出的乾隆詩稿和文稿共計127件,包含贊美某種心愛之物的詩句、做最后一天皇帝的感慨、表達紀念亡妻的悲痛心情、給母親請安的詩句,等等應有盡有。而且這些手稿很多都寫在一種帶有豎線的條格紙上。
乾隆特別喜愛鑒賞古物和文房用品,并且讓工匠在他喜歡的東西上刻出預先作好的詩句,他的御稿中題詠筆筒的詩就有30多首。
文中雖有幾處涂抹,但筆法遒勁瀟灑,在暢游暢春園如詩如畫的美景同時,乾隆見到了自己的母后,別提多high了。
這是乾隆登基前所做的詩,以表達對父親雍正病逝的悲痛心情。難怪字跡潦草不堪,多有涂改,連豎格條也對不上了,人家心情不好嘛。
這是乾隆以皇帝身份作的最后一首詩,可能是年紀大了,字體沒有年輕時那樣帥性瀟灑。哎,馬上就要讓位了,也搭上老爺子心里五味雜陳或是如釋重負吧。
據統計,乾隆一生共創作4萬余首詩,可見當時的御稿數量之龐大,只要來了靈感,附庸風雅的乾隆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作詩,打稿子的這些“小紙條”也承載了他的內心世界。
說到這兒,小學僧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發微信,如果有微信朋友圈,就會省去乾隆爺很多麻煩了,隨時可將創作的詩句發至朋友圈,不僅代替了小紙條,還滿足了他的創作分享欲望,又可為群臣點贊奉承提供方便。
系個窗簾也要有逼格
在本次展覽中,還有一些貼近宮廷生活的物品,它們大都是散落在皇宮不同角落的建筑構件或日用器物,仿佛訴說著一個古老皇朝的真實生活。
看到這張圖您要是認作門墩或大號啞鈴那就錯了,這是宮廷中使用的簾子墜。將簾子的底部系于器物上方的孔內,在門口兩側各置一個簾子墜,除了實用性外,更強調的是一種華麗繁縟的品味。展覽中還展出了石質、銅質、鐵質等不同材質的簾子墜,有的就連所用宮殿的名字都記在上面,以便專用,按今天的話說,絕對有逼格!
廚房餐具有講究
自2014年3月開始,故宮的工作人員對存放于重華宮前院御廚房的30箱清代御窯殘瓷進行清理,并重新歸類、修復。
素三彩素三彩瓷創燒于明正德年間,三彩主要指茄紫、綠、黃三種顏色。做法是先在修好的瓷胎上刻劃出花紋輪廓,入窯高溫燒制,然后在燒成的瓷胎上按照預先刻好的輪廓線填充不同的顏色,再次入窯低溫燒制而成。清代康熙年間素三彩瓷器得到很大發展,并衍生出墨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瓷塑等新品種。
黃釉瓷是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用氧化焰低溫燒制而成。純正的黃釉瓷始于明洪武年間,到明弘治時期效果已經近乎完美,色澤嬌嫩,釉質晶瑩剔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沿襲明代黃釉基礎上創新裝飾技法,將暗刻、劃花、鏤雕等工藝運用在瓷器裝飾上。
比金磚更珍貴的“金磚”
在故宮的重要宮殿里通常會用一種叫做“金磚”的地磚鋪地,在封建社會時,由于紫禁城的神圣及嚴密性,普通百姓不可能進入,從而也就以訛傳訛,認為故宮里鋪地的金磚真的是由金子做的。其實,故宮鋪地的金磚雖然不是金子所做,但其苛刻的選料條件、復雜的制作工藝、甄選、運輸等等,每一個環節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這也就是人們所說,不是黃金制成的金磚,卻比黃金更珍貴的道理了。
在故宮最近的一次文物清理工作中,也有一塊金磚去除歲月的塵封,得以重見天日,讓我們一飽眼福。
側面刻著的銘文顯示這塊金磚出自哪里,由誰負責監督燒制等信息,可見生產金磚的嚴格性。
金磚的尺寸分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見方(一尺相當于現在的32厘米)。每一塊金磚都取材于蘇州的一種“黏土”,都要經過取土、制坯、燒制、出窯、打磨、泡油六道工序才能制成。
別的且不說,單說燒制這一環節,磚坯入窯后,先用糠草熏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再用棵柴燒一個月,最后松枝柴燒40天。經過這四種不同的燃料,耗時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窯。所謂窨水,指的是一窯磚燒好后,必須往窯里澆水降溫。這些澆向窯里的水,都是窯工們沿著窯墩外那條又陡又高的磚梯挑到窯頂,再從窯頂澆入窯中。
全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
故宮里收藏的都是清宮留下的遺物和奇珍異寶嗎?答案是NO!具這次文物清理工作統計,故宮還藏有大約22463件甲骨,也是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單位。但大部分甲骨尚未進行科學化的整理與研究,本次展覽展出了整理過的部分甲骨,已經具備對應的實物、照片、摹字和拓片,小學僧也得以先睹為快。
甲骨中國古代占卜時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又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稱為甲骨。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占卜用的甲骨,到了商代甲骨盛行,西周時也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這就是所謂的“甲骨文”了。
看了這么多故宮犄角旮旯中清理出的文物,還真有一股別有洞天的味道。相比博物館中的奇珍異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這次陳列的展品更加接地氣。仿佛帶我們穿越到了幾百年前最真實的宮廷生活,體會到像常人一樣,有血有肉的帝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