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得與亡孰病?”意思是,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樣為害?
人絕大多數痛苦都來自于“得與失”之間的失衡,得到了我們開心,失去了我們痛苦。一件事能給我帶來好處,給我帶來錢財等,我便欣喜若狂;可若是失去了點什么,比如錢財失了、虧了,那就不開心了。人在患得患失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患病。
“得與亡孰病”,其實得與失是互相轉化的,很多時候你感覺得到了,但是未必就真的得到了。因為當我們在得到什么的時候,相應的一定會失去什么。就像彩票中獎了,是好事還是壞事?有錢了當然是好事,可相關數據顯示,有相當比例中彩票的人,最后的人生都是以悲劇收場的,這不禁令人唏噓。
比如很多身價不菲的企業家,他們是無數白領、普通人所羨慕的對象,常想著“我要是能這么有錢就好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您要知道,非凡的背后肯定有不為人知的辛酸(當然,富二代也是前輩人艱苦創業打拼出來的)。在當年創業的時候,不知用了多少日日夜夜才換來如今的局面。可這個時間您在陪著家人、喝著咖啡、玩著游戲,享受著歡樂時光,很難說得清哪多哪少。正因如此,他們錯失了很多陪家人的機會,所以心里都充滿了愧疚,覺得對不起家人,孩子從牙牙學語都到上大學了,這個父親都沒幾天時間真正的陪過孩子。
這一點很多人都深有感觸。在我的記憶中,我只有一次算是躺在父親的懷里,沒有其他的記憶。當時是乘大巴去上大學的途中,爸爸見我暈車不舒服,讓我躺在他的大腿上,用手托著我的后腦,讓我閉上眼睡一覺就好,我聽話閉上了眼睛,可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下來,眼中滿是淚水,酸酸的,這是我唯一的一次回憶,被爸爸抱著的感覺,心中百味雜陳,但是那種感覺很舒服、很放心,那應該就是幸福吧。父母是地道的農民,爸爸為了養活一家子,常外出打工,所以聚少離多。對孩子來說,簡單的陪伴都是一種奢求,對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遺憾呢?
所以,有付出必有所得,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也必有所得,到底怎么做才對?這得問自己的內心,什么會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物都是不斷變化著的,不必太過在意得失。世上有至善之人,就必有邪惡之人,你要享受非常的東西,就必承受非常的苦痛。很多人看不清得與失的關系,家庭的、單位的、人生中的矛盾幾乎都是這么來的,有時候失去恰恰是一個新的機會,學會淡然一些,大可不必為此過于苦惱。
《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時品德高尚之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增廣賢文》有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說的是,一個人只管多行善事,做好當下,不要去牽掛往后的發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切皆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