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美好的敵人”
一、孩子的“恐懼”
案例1:兒子同學的恐懼
? ? ? ? 前些天,9歲的大兒子回來告訴我一件事情。
? ? ? ? 兒子:“爸爸,今天學校考試了,有同學作弊。”
? ? ? ? 我:“發生了什么事?”
? ? ? ? 兒子:“xxx和xxx在語文考試和數學考試中對答案了。”
? ? ? ? 我:“所以你看見他們對答案了。”
? ? ? ? 兒子:“不只我看見,好多同學都看見了。xxx很害怕,叫我不要告訴他的媽媽。”
? ? ? ? 這位被看見"對答案"的同學,其實他的成績一直很好。從這件事情,我猜想,或許他有兩層恐懼:(1) 害怕考試分數不夠高;(2) 犯錯誤后害怕家長對他進行道德上的責備。
案例2:兒子的恐懼
? ? ? ?上面的例子,讓我回想起之前自己兒子上學期一小段時間的恐懼。
? ? ? ?孩子上學以來,成績雖然忽高忽低,但整體一直還可以,都在平均分以上,我和妻子對他的分數也不怎么強求,兒子對于考試的情況基本都很誠實,也比較放松的主動告訴我們,知道我們不像一些其他家長一樣,很重視分數。
? ? ? 但上學期有一段時間,他的數學成績波動很大,突然連續四、五次持續下降。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可能孩子這段時間狀態不是很好,所以波動很正常,但直到有一次數學考試回家,分數創了新低。我和妻子一看,發現卷子上漏做了半頁的題目,還出現了不少計算錯誤。那次,我們覺得他學習態度上出現了問題,所以對他的批評終于爆發了。
? ? ? ?自那次之后,我們感覺,兒子考得分數比較高時,會主動高興地告訴我們。但分數不理想時,就不會主動地說。而且,在學校有些事情,也不特別愿意和我們講。現在回想起來,因為我們那次比較嚴厲的批評,導致孩子產生了一定的“恐懼”心理。所幸,我們后來沒有因為考試成績而再批評他,所以過段時間后,他又放松了許多。
案例3:一位自殺孩子的恐懼
? ? ? ?前兩年,兒子小學有一位高年級的孩子自殺了。那位孩子的成績一直很好,每學期都是三好學生。但在那一個學期,孩子沒有拿到三好生,沒想開,于是發生了悲劇。當時我還和妻子討論,只是一次三好生沒拿到,為什么孩子會走上絕路。后來才知道,因為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討論小升初,只有每個學期全優全三好,才有機會沖擊xx初中名校。因此,孩子也不斷在潛意識里強化了這樣的信息。
? ? ? ? 當我們明白背后這深層次的原因后,我們去想象,確實可以看到這位孩子當時的恐懼:當未來成功的圖景在不斷被憧憬,當成功需要的條件在不斷被強化時,一次失敗、滿盤皆輸的恐懼也不知不覺固化到了孩子的意識中,于是,一次在外人看起來很小的打擊,但在孩子心里卻產生了天塌地崩的極端恐懼,讓她喪失了對未來、對生活、直至對生命的憧憬和熱情。
? ? ? ?當我們開始不斷發現,并且責怪年輕一代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越來越差時,我們更應該去思考這些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
二、過度恐懼:完美主義困擾的根源
? ? ? ?世界上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某一個階段,都活在一定程度的恐懼中。但有一種人,則長時間活在過度恐懼中,這種人就是完美主義者。
? ? ? ?當然,極端的完美主義者并不是很多,但完美主義傾向,卻在很多孩子身上、在很多成人身上,都會經常碰到,或重,或輕,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困擾我們的生活,減少我們的幸福感。尤其,當我們去觀察孩子時,在比較小的時候,就能夠看到一些傾向:經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由于害怕失敗而不敢冒險?因為出現錯誤而總是自責、不開心?經常感到有很大壓力、焦慮?很容易感到沮喪、氣餒?對自己或他人期待過高??
? ? ? ? 產生上述完美主義傾向的根源是什么,應該是自我價值感較低所帶來的過度恐懼,而且這種過度恐懼慢慢成為了習慣:細節的失誤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某次表現不完美會得不到別人足夠的重視;某次關鍵考試的失敗會導致自我能力的徹底否定。。。是的,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將自我價值過度地建立在外部評判與接納的基礎之上,從而一旦感覺外部失控,內在的恐懼便會不斷放大,讓自己逐漸散失幸福的能力。最終,完美主義的思維走向二元性:不是成功,就是失敗。
? ? ? ? 有時候,一些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取得了優異成績,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我們便很容易將完美主義和追求卓越混淆,但實際上,他們成功的因素并不是完美主義,而可能是天賦、才能、精力、機遇和努力等,更何況他們內心中的困擾并不會被外在的成就而消除。對于追求卓越的人而言,錯誤僅僅是錯誤而已,他們很容易碾過錯誤,進而邁向成功;而完美主義者則恐懼錯誤,很容易將錯誤放大為證明自己失敗的證據。因此,完美主義與追求卓越有本質區別,正如托馬斯.格林斯潘所總結的:
? ? ? "追求卓越者勇于冒險,完美主義者害怕失敗;
? ? ? ?追求卓越者付出努力,完美主義者容易生氣沮喪;
? ? ? ?追求卓越者接受錯誤,完美主義者害怕錯誤;
? ? ? ?追求卓越者順其自然,完美主義者喜歡控制;
? ? ? ?追求卓越者心胸寬廣,完美主義者壓力重重;
? ? ? ?追求卓越者充滿信心,完美主義者自我懷疑;
? ? ? ?追求卓越者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完美主義者認為人生就是目的地;?
? ? ? ?追求卓越者接受顯示;完美主義者用現實衡量人生;
? ? ? ?追求卓越者態度寬容,完美主義者苛刻挑剔。"
? ? ? ?奔弛的廣告語,“the best or nothing”,同樣一句話,在追求卓越的人眼中看到更多的是the best,而在完美主義的人眼中看到更多的是nothing.
三、讓孩子成為渴望成功的雄鷹,還是恐懼失敗的羚羊?
? ? ? ?在現實中的完美主義,可能導致孩子害怕失敗而逃避不前,也可能導致孩子害怕失敗而異常努力。但這種
? ? ? ?恐懼驅動的努力,雖然短時間內看起來也會在學習上產生不錯的效果,但終究是一種消耗生命能量和幸福能力的消極因素。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對生命的熱情和積極的能量,會被恐懼逐漸消耗殆盡,最終一陣很小的風雨,或許就會給予這脆弱生命以致命的一擊。這或許也是很多小時成績優異的孩子,長大后抗挫折能力較差的原因之一。成績優異并不是問題,關鍵是這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驅動力?
? ? ? ?所以,渴望成功和恐懼失敗,都可以成為孩子努力前行的驅動力,看起來很像,但本質上卻有很大差異。追求卓越的人渴望成功,這種渴望讓他們生命的能量越來越大;而完美主義的人,對于失敗的恐懼遠遠大于對于成功的渴望,因此他們生命的能量將越來越小。
? ? ? ?前些天晚上,給孩子睡前朗讀,正好讀到一個“鷹和羚羊"的寓言故事,用來描述或很貼切:
? ? ? ?“草地上,有只羚羊在奔弛,它像離弦的箭,跑動時帶著颼颼的風聲,仿佛把整個生命都付之于唯一的行動:跑!
? ? ? ?天空中,一只雄鷹在翱翔,時而俯沖,時而掠過云彩,邊飛邊發出尖厲的呼嘯聲。
? ? ? ?羚羊跑到山下,又敏捷地往山上跳躍,最后在一塊大石頭旁歇了下來;一抬頭,正好看到鷹閃電般地落到巖石上。它們便攀談起來,老鷹說道:
? ? ? ? “羚羊,你的行動好快啊!不過,到底是什么在激勵著你呢?”
? ? ? ? “我跑動時,老想著后頭有誰追擊我。”羚羊說,又怯生生地問,“那么,你飛時又是怎樣想的呢?”
? ? ? ? “我練飛是為了進攻,”老鷹豪爽地答道,“我假設有獵物在我牽頭奔跑!”
? ? ? ? 同樣是快速努力地前行,羚羊是被恐懼失敗而驅動,而雄鷹則被渴望成功而驅動。作為我們家長,是希望孩子成為渴望成功的雄鷹呢,還是恐懼失敗的羚羊呢?
四、評判與苛求:將孩子推向完美主義
? ? ? ?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會將孩子推向完美主義呢?原因或許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外部對孩子的評判和苛求。
? ? ? ? 首先,我們從小學階段開始的教育競爭,就是一種容易造成孩子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制度。西方的教育,是盡量讓孩子看到他已經擁有的能力,從而提升孩子內在的自我價值感,進而形成正向激勵。但我們的教育,大多是讓孩子盡量看到他不足的地方,“嚴師出高徒”理念與“變相懲罰教育”手段的完美結合,充分提升了孩子內心的危機感和恐懼感,將孩子從小學階段開始就置于激烈的競爭壓力之下。慢慢地,孩子們越來越害怕被老師批評,害怕被同學取笑,害怕被父母責備。是的,正如上面所說,恐懼會驅動很多孩子前進,但同樣也會消耗他們內在的生命。
? ? ? ?舉兩個自己孩子身邊的例子:
? ? ? ?有一次,是兒子告訴我的事情:他們藝術老師號召同學們參加畫畫比賽,班上有一位同學在家里畫完后,興沖沖地拿給老師,報名參賽。結果老師當著全班的面,說這個孩子的畫哪里哪里畫的不好,哪里哪里畫的不清楚,顏色太舊,還問班上同學,這樣的畫能不能去參加比賽。孩子告訴我,那個小朋友當場就傷心的哭了。
? ? ? ? 還有一次是兒子自己經歷的事情:兒子的英語老師很嚴厲,要求作業要家長簽字,我們基本上每次都是按照要求做的。有一次,我和妻子晚上都很忙,兒子正好做作業也做得比較晚,當時就忘記了簽字。結果第二天去學校,英語老師讓兒子把全部的英語作業罰抄了三遍,兒子覺得挺委屈的,只是偶爾一次,就被罰辛辛苦苦抄了一個多小時。所以兒子經常和我們說:最討厭上英語課,最討厭英語老師。
? ? ? ? 可以看到,我們的教育環境對很多孩子是很苛求的,評判遠遠多于鼓勵,孩子被允許犯錯的機會非常少,而且一旦犯錯,經常受到嚴厲懲罰,久而久之,孩子們潛意識里面自然會產生對錯誤和失敗的恐懼。
? ? ? ? 但我覺得,相對而言,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父母如果能夠很好地接納孩子,并且比較寬容地允許孩子“犯錯”,這樣孩子的完美主義傾向幾率還是會很低的。很可惜,從我自己觀察的結果來看,這樣的家長并不是很多。包括我自己,在接觸P.E.T.之前,在這方面也經常做得不好。
? ? ? ? 以考試分數為例,很多父母關注的經常不是分數的絕對值本身,而是相對位置的競爭。如果孩子考了90分,其實說明他掌握學習內容的程度還是不錯的。但如果班上有很多100分,不少家長看到的就不是孩子已經得到的90分,而是他所失去的10分,由此可能產生一系列的評判:粗心、作業不認真、態度不端正、平時太磨蹭練習不夠。。。于是,孩子也慢慢認為分數的絕對值并不是最關鍵,最重要的是考贏別人,最重要的是贏得每一次競爭之后,避免老師,避免父母的評判。但是,孩子的一生有多少次考試和競爭啊。這一次贏過了其他人,帶來了即時的快感,但馬上面臨下一次考試和競爭時,又會害怕被別人超過。在完美主義驅使下,即時的快感累積越多,對競爭失敗的恐懼感就會越甚。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潛意識中,每一次考試都越來越像是你死我活,每一次競爭都也越來越像是死里逃生。
五、消除恐懼:忍住絆腳石,提高接納線
? ? ? ?雖然我的孩子目前完美主義傾向還很少,但回顧我以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其實很多次已經走在了懸崖的邊緣,所以在以前的某一時候或某一件具體的事情上,孩子會表現出一些完美主義的傾向。所幸遇到P.E.T.后,我對此有了很多覺察,慢慢地,我盡量避免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用評判與苛求將他推向完美主義的懸崖。慢慢地,我要忍住絆腳石,提高接納度,將我的孩子拉向離懸崖越來越遠的地方。
1. 忍住絆腳石
? ? ? ? 消除孩子恐懼的第一步,就是忍住絆腳石,讓孩子從“羚羊”做回“雛鷹”。
? ? ? ? P.E.T.的書中列出了12種溝通絆腳石,其中絕大多數絆腳石,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孩子覺得:“在爸爸媽媽眼中,我做得不夠好,我要做得更好,他們才不會繼續評判我,才會喜歡我。”
? ? ? ?永遠不夠好,這就是完美主義孩子一生的困擾。或許我們做父母的經常心理會想,我批評的只是孩子的錯誤,我不接納的只是孩子的行為,我會告訴他我還是愛他的。但我們認真思考下,有些我們家長眼中的“錯誤”真的是孩子的“錯誤”嗎?孩子所謂的“錯誤”和“行為”后面的需求,才是我們真正要去了解、去傾聽孩子的地方。沒有同理心和積極傾聽,當我們做父母的一邊嚴厲地評判孩子時,一邊還說:“我只是評判你的行為,我還是很愛你這個人的”,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那個孩子,我們真的會從內心深處認同父母這種自相矛盾的話嗎?我們對于父母是恐懼更多,還是愛更多?
? ? ? ?因此,盡可能忍住絆腳石吧,如果真的愛我們的孩子,如果不想讓他一直活在恐懼和重壓之下。孩子只有真正放松下來,才可能從“恐懼的羚羊”變回“自由的雛鷹”。
2. 提高接納度
? ? ? 消除孩子恐懼的第二步,就是提高接納度,給“雛鷹”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最終成長為“渴望的雄鷹”。
? ? ? ?P.E.T.告訴我們,當孩子行為不可接納時,也就是在父母問題區時,我們可以向孩子發送非絆腳石的面質性我信息,即:事實+影響+感受。當我經常性思考用這樣的方式去發送面質性我信息時,我發現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行為對我的“影響”是挺難描述出來的,換句話說,孩子的這個行為真的像我以前所認為的那樣“不可接納”嗎?當我越來越多地這樣思考,我會逐漸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接納度。
? ? ? ?細想起來,其實是我們太習慣于借助于權威,將自己成人化的思考和行為模式,作為框架去約束孩子,并由此確定接納與不接納的標準。我吃飯只要15分鐘,孩子吃飯半個多小時,就是太慢,于是不接納;我起床刷牙洗臉5分鐘,孩子要15~20分鐘,就是磨蹭,于是不接納;我彈琴可以1小時不離凳,孩子彈琴20分鐘要下來晃悠搗騰下,就是不認真,于是不接納。。。
? ? ? ? 長期的不接納,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無法在充分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健康發展,就像雛鷹,如果每一次試飛練習的結果都不被父母所接納,那它也永遠學不會翱翔,即使父母不接納的態度是“溫柔而堅定”的。因此,過多“溫柔而堅定”地不接納,表面上似乎是在不斷地使用P.E.T.中的面質性我信息,但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軟性控制,其實也是從內心深處對孩子的不信任和不認同,時日長久,必然會使孩子慢慢產生完美主義傾向。
? ? ? ?因此,盡可能提高真實的接納度吧,雖然很難,但追根究底,提高我們的接納度,也是提高我們父母自己的自我價值感,甚至也就是提高我們自己幸福的能力。只有我們自己足夠陽光,孩子的生活才會明亮,孩子才能完全消除恐懼,成為一只渴望的雄鷹,在他生命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六、結語
? ? ? ?很少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活在恐懼之下。但在現實中,我們卻又總是事與愿違,一次次將他們推向恐懼的深淵。
? ?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吧,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吧,因為真正的完美只存在于訃告和悼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