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左同學
01
有人說同學會是名利場,畢業后就不想再參加,在批判的背后,我們透過表象也可以看到,畢業幾年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很多人疑問:“我們在大學時明明差不多,為什么他現在卻比我厲害那么多?”
其實明明差很多,只是你眼界太窄,沒看到。
02
學校單一的評判模式,掩蓋了很多立體式的差距,所以當你只知道用學習成績去衡量別人時,成績再好點,你可能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
其實這就像和人打架,當你埋頭苦練到可以開磚碎石,覺得信心滿滿然后去挑戰對手時,卻赫然發現了對方手里的AK47。
明白了,原來我們的努力,一直不在一個層次上。當我的手上練出老繭時,你已經擁有了一支軍隊。
活生生的例子,身邊比比皆是。
之前我在文章中提到了畢業后開公司的學長,因為他在大學時并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又常常逃課外出參加活動,所以學習成績很一般。
記得他創辦文學社時,本專業還有一位學長阻止我參加:“那個人我知道,沒什么真才實學,成績也很爛,他就是為了賺你的社費。”
但我還是去了,因為我很喜歡文學社的名字——“初雪”。那是我寫作之路的開始,作為社長的他,經常給我批改文章,教我社會禮儀,帶我和老師吃飯,還讓我當上了第二屆社長。
他只比我大了一歲,但我有點怕他,也非常尊敬他。他和同齡人總是那么不一樣,敢想敢做,在大三時,就成立了自己的團隊,做報紙,出書,認識了很多名人。
他說:讀大學,成績不是最主要的,找到自己的方向,把眼光放長遠,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他做了,自己創業,買房買車,紅紅火火。
03
細細想來,決定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因素有很多,拋開我們不可控的家庭因素,對我們影響更多的,其實是我們的格局和眼界。
這其實也是努力的一種表現,不是身體的瞎使勁,而是大腦的靈活運用。
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我現在越來越相信這句話,因為不同層次的努力,直接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想起了以前在書本上看到的央視記者和一個西北放羊娃的對話。
“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為了什么?”“掙錢。”“掙了錢呢?”“娶媳婦。”“娶了媳婦呢?”“生娃。”“生了娃,讓他干什么?”“放羊。”……
當時我當笑話看的一段對話,現在再看,觸目驚心,原來這也是現在很多在校大學生的寫照。
“你上大學是為了什么?”“找工作。”“找工作干什么?”“掙錢。”“掙了錢呢?”“買車買房娶媳婦”“娶了媳婦呢?”……“培養孩子上大學。”
思維和認識上的差距,會決定我們的行動方向,也就是說,現在你和小伙伴同在一所高校,之后的幾年,很可能你們的差距,是指數式的。
他年薪百萬時,你在備考第五次公務員。
他忙著給員工發年終獎時,你在組織身邊人搶幾塊錢的紅包。
曾經,你覺得,他不如你。
04
別人說,畢業五年后,你和同學的差距,天翻地覆。雖然我現在身邊還沒有年薪百萬以上的同學,但量變而引起的質變,正在一點點發生。
朋友圈有五千人,每天展現的,是各式人生。
有人在國外攻讀學位,有人的創業公司正在起步,有人成了蒸蒸日上的自媒體大咖,有人周游世界照片一張張發……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還有更多的大學生在抱怨英語四級太難,抱怨宿舍氛圍太差,抱怨沒人陪著打王者,抱怨平時的假期太短。
總是在追問讀書的意義,總是在隨大流東奔西走,恍恍惚惚,懶懶散散,四年其實很容易就過去了。
再后來,就成了完全隨大流的人生,差不多的工作,差不多的生活,直到某一天看到了遠超自己的同學,尷尬地笑笑,然后回家吐槽:這世界真特么不公平!
你根本不知道他讀了幾本書,不知道他為了目標可以多拼命,不知道他的特立獨行,不知道他的卓識遠見。你只看到了當時你們差不多,和后來的差好多。
他把讀書當成了每天的習慣,瘋狂地汲取著各類知識;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用你根本想象不到的努力在一直堅持著;他知道什么是長遠利益,什么是格局和胸襟,他也許偏執,但他活成了你夢想中的樣子。
這樣的人,他總失敗,因為他一直在追求卓越;而你,總“成功”,因為你從來都沒有投入斗爭。
直到你后來仰著頭,都沒有看清他的身影。
05
未來的五到十年,你將被同學甩出老遠,那么,現在的你,在做著什么?
是不是在忙著玩手機,打游戲,睡懶覺,隨大流,已經完全做好了被超越的準備,將所有的所有,解釋為“不公平”三個字。
挺好的,這就是你的一貫作風。
想起了王小波筆下的那只特立獨行的豬。
“我倒是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所以他懷念那只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