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家的路上,與一位來自江西的朋友聊天,他說他的家鄉(xiāng)山清水秀,景美食美 ,物價低廉,讓人留戀。他提前在家鄉(xiāng)圈了一塊地,等退休了便離開上海的花花世界,返回去養(yǎng)老。但是,他那里民風不是很好,歷史遺留的重男輕女還存在一定的影響,贍養(yǎng)父母和孝敬老人的觀念也很薄弱。
拿他為例,排行最小,上有5個姐姐和1個哥哥,母親生他時已經(jīng)47歲高齡,只因母親的婆婆臨終時讓兒子跪在床前,責備他只有一子,人丁單薄,讓兒子發(fā)誓必須在她死后再為家族添一男丁,于是就有了我的朋友。小時候,父母對他極為溺愛,衣服食物都是讓他挑選享用之后,才輪到姐姐們。姐姐們也都是小學畢業(yè)就不再讀書,而兩個兒子都是大學畢業(yè)留在了大城市。他記得那是他剛有記憶的農(nóng)忙時節(jié),家家戶戶趕著下田插秧,怕誤了農(nóng)時,而老父親卻為了安慰哭鬧的小兒子,爬高上低,直到為他抓到一只鳴叫的金蟬,然后才火急火燎趕往田地。由此可見,老父親對他的疼愛不止一般。上大學時看到最新的電子產(chǎn)品,姐姐們也總是把打工的錢寄給弟弟,湊夠了他四年的學費和零花錢。
我的朋友也很爭氣,娶了嬌妻,生了兒子,在上海買了房買了車,年紀輕輕就步入了中產(chǎn)階級。而他剛步入而立之年,就遇到了新的問題。父母年歲已近八旬,尤其老父親得了一次腦溢血后走路都是亦步亦趨,今年年底又摔了一跤,只能請護工攙扶行走。這時,子女兒孫滿堂的老父親卻寒了心,大兒子定居在武漢,常年不回家,連個電話都沒有。女兒們都操勞自己的小家,也覺得養(yǎng)老本來就是兒子的事。小兒子,也就是我的朋友,只能孤軍奮戰(zhàn),也顯得力不從心。老母親看到這種景象,黯然傷神,不管怎樣,老頭兒還有退休金,也竟落得如此光景,而她呢?什么都沒有,雖然操勞了一生,生個7個子女,直到現(xiàn)如今依然奮戰(zhàn)在帶孫子的一線,但也不知將來走不動的時候會不會有人贍養(yǎng)。我的朋友說今年過年不回去了,留下老父親一人在老家由護工照料,老母親在上海為他帶兒子。
聽到這里,我也感觸頗多。他的母親在這種時候,還能舍下家里的老伴兒,足以證明她把對子女的愛看得高于夫妻之愛。而通常,老夫妻 會對自己的子女有所保留,即使疼愛,也會留下一筆存款供自己養(yǎng)老,不會因為兒子壓力大或者娶媳婦買房而把自己掏空。他們管這叫做留一手,即使將來子女不孝,也有能力照顧余生,這才是精明之為。中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兒防老和重男輕女真的不中用了。我也贊成夫妻關系高于子女關系,但是一旦夫妻關系不好,父母尤其是母親很容易把關注過多轉(zhuǎn)移到子女身上。殊不知,老來伴兒,老來伴兒,老了只有老伴最貼心哪。這種畸形的對子女的關愛往往以自己不好的結(jié)局收場,還落得兒孫埋怨。我的身邊也不乏很多這樣的例子,值得警示!
前一段時間,我家孩子他爸去參加一位同事老父親的葬禮,回來后幽幽的自言語:“還是要對自己的老婆好啊”!問他為何如此感慨,他說:“葬禮上子孫一堆,哭的最傷心的卻唯有他的老伴兒,那是真的傷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