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凱迪克得獎作品中,有本畫面風格比較獨特的繪本,似乎還沒有國內出版社引進過。
這本書的名字叫《Hide and Seek Fog(霧里捉迷藏) 》。
封面畫面朦朦朧朧,書的內頁也是如此。
幾年前就看到過,當時只以為是一種繪畫風格。
但當我注意到這本書是于1966年獲得凱迪克獎的,忽然意識到,這正是美國霧霾肆虐的時候。
1943年7月二戰期間,美國西岸發生“洛杉磯霧霾”事件。
1952年和1955年,洛杉磯先后發生了兩次嚴重的“光化學煙霧”,每次造成數百名65歲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統衰竭而死亡。
1955年,美國出臺了第一部空氣污染治理法案《空氣污染控制法》。
1963年,通過了《清潔空氣法》。
1967年,通過《空氣質量控制法》。
1970年,在上面3部法律的基礎上,通過《潔凈空氣法》。
1971年,頒布《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
這本書沒有特別清晰的故事脈絡,只是忠實記錄了在這場連續彌漫三天的濃霧里,聚在一起討論天氣的大人,和沮喪的孩子們。
想要出海捕蝦的漁夫,看看迷霧籠罩的天和海,也只好返回碼頭。
接下來的日子,無所事事的男人們只能繼續待在碼頭,聊聊天氣,無奈地等待。
盡管書中沒有指出這是霧霾,但孩子們還是留在了家里。畢竟外面霧氣太重,什么都看不清,如果孩子們還在室外跑來跑去很容易受傷。
當媽的努力想讓孩子們開心一些,她給孩子們穿上鮮艷的衣服,帶著孩子們做剪貼本。
事實上,《霧里捉迷藏》整本書的色調都比較明朗,即使是在濃霧中,紅色的捕蝦船也是非常顯眼的。房間的地板也被處理成紅色,還有黃色的鞋柜等等。或許這代表了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希望永不破滅。
作為書的作者,不太可能給出解決問題的實質建議,作品更重要的意義或許在于引發人們的更多的關注討論。不知道這本書獲得凱迪克銀獎,是否和這點有關?
《霧里捉迷藏》由阿爾文·托雷塞爾特撰文,羅杰·迪瓦森繪制插圖,合作完成。
在這本《霧里捉迷藏》之前,他們二人還曾經合作過《白雪晶晶》,并于1948年獲得凱迪克金獎。
在《白雪晶晶》中,羅杰·迪瓦森只用了三種顏色進行插畫創作:橘紅、明黃、藍灰色,展現了美國鄉村小鎮里溫暖、愜意的日常生活。
阿爾文·托雷塞爾特還曾經創作過根據烏克蘭民謠改編的《連指手套The Mitten》,呈現了自然界生命鏈循環的《樹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Tree》,《The Frog in the Well 井底之蛙》等。
搬書回巢,有書智庫領讀達人,今日頭條認證作者,新浪微博認證書評人。圖書編輯、網絡編輯、運營編輯……這么多年,兜兜轉轉還是和文字打交道。我愿搬書回巢,助你師逸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