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每個人的一生,無不是在悲歡離合中體驗人間百態。感情越豐富,體驗越深刻,成長就越充分。
品讀一本書,也是在透過文字的表面,去間接體驗其中的豐富情感。
近期,攀登讀書會通過三期沙龍,與小朋友一起研讀《親愛的漢修先生》,從中認識豐富多樣的內在自我,細細品味人間悲歡離合,探尋心靈成長之路。
1——認識自我,體驗豐富情感
研討問題1:我是誰?
書中開篇,為什么小男孩鮑雷伊用7封信的篇幅(這在本書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回答作家漢修的問題。
孩子們普遍認為,鮑雷伊是被逼的。確實,回信本身是被媽媽逼迫的,可是為什么不用一封信簡單回復就行了呢?
有的孩子說,內容太多了,一封信寫不完。可是為什么這些問題的答案會有這么多內容?如果是你們來回答,是否也寫這么多呢?
其實,這個問題深層的含義,就是引導孩子思考,向別人自我介紹,就是認識自我的過程。自我認知,絕不簡單是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更主要是個人的特點、優勢劣勢等個性特征。
而且,自我認知是個長期、動態、反復迭代的事情。通過這個問題,算是給孩子自我認知的一次啟蒙吧。
研討問題2:心情變化
書中鮑雷伊的每封信,體現了什么樣的心情變化?
書中鮑雷伊一共寫了60封信或日記,孩子們從信的內容和落款變化,分析鮑雷伊的心情,并按照由低到高依次為0-10分的量級,對鮑雷伊的心情指數進行打分,繪制他的心情變化圖。
通過討論和繪制心情圖,希望孩子明白,第一,人有七情六欲,鮑雷伊的心情隨著外在環境,每天都在變化。孩子們慢慢理解,所謂的心情,不過是外在環境的主觀感受。第二,鮑雷伊的心情總體平均值處在平靜狀態,也就是特別高興或者特別難受的極端情況還是比較少,大部分時候還是平凡的生活、平靜的心情。第三,不管鮑雷伊的心情如何變化,體現的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狀態,也就是說這些心情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不變的靈魂,這才是一個人的本質。
研討問題3:忘不了的事
鮑雷伊覺得很奇怪,有人說的某些事,心里一直忘不了。
鮑雷伊忘不了校工說的話,是因為這些關于警報器的話,觸動了他午餐被偷的痛點,所以才念念不忘。這件事揭示了生活的一個秘密,真正影響你的不是發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人的記憶規律揭示了另一個秘密,人們并不是像錄像機一樣原封不動地記錄生活,而是通過選擇和編碼,形成了獨特記憶。
隨著這個話題,孩子們紛紛打開了自己的記憶大門,積極分享了自己內心深處記憶尤深的秘密。比如手指被別人咬傷,幼兒園被同伴欺凌,上課被老師辱罵等等。
研討問題4:理解懊悔
鮑雷伊覺得該做家務,可是又沒做,后來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
這個問題,是引導孩子認清懊悔、糾結的情緒。鮑雷伊知道媽媽跟著辛苦,自己應該幫助媽媽分擔家務。可是人都會有懶惰的時候,偷懶的結果與內在良知的沖突,就會產生這種懊悔的情緒。
孩子們結合鮑雷伊的感受,分享了自己類似的經歷和體會。比如寫作業與玩游戲的糾結,想玩刺激游戲又害怕的矛盾,因為膽小而錯過了節目的遺憾等。
研討主題5:鮑雷伊有什么煩惱?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認真閱讀書本,就能從中找到答案。
通過這個問題,一是讓孩子認識到生活中煩惱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不要遇到煩惱就自怨自艾。二是引導孩子認識到鮑雷伊的初始狀態,充滿了多個煩惱。最后的結尾,再與此呼應對比,才能體現出鮑雷伊心靈的成長。
研討主題6:傷自尊
鮑雷伊和爸爸打電話的時候,告訴爸爸“我希望你能打電話來”,說完這話,又感覺后悔,覺得有些傷自尊。
這是一個對低年級孩子難以理解的問題。
內心有一些對別人的渴望,想說出來,可是又擔心沒面子。
其實面子問題,是長大后才形成的,特別是大人的比較評價中強化的。
孩子們現階段對自尊、面子有模糊的感覺,但是不清晰,不會用語言表達。
我本想借此,與孩子們討論自尊高、低各有什么利弊,不過他們好像還難以理解,等長大些再說吧。
研討主題7:憂慮的感覺
鮑雷伊接到爸爸電話,就感覺胃變得很沉重。這種形象的比喻,充分揭示了鮑雷伊的糟糕心情。他擔心爸爸再婚,這種憂慮的心情,能夠反過來造成生理上的難受。
希望孩子們借此能夠了解,身體和心情是互相影響的。為了身體健康,盡量讓自己保持一個開朗的心情吧!
2——理解生活,品味喜怒哀樂
研討主題8:了解爸爸
鮑雷伊覺得,假如爸爸收到漢修的問題,會叫漢修撞樹。這是為什么?
孩子們很快就回答出這個問題,爸爸也不喜歡回答這些所謂“愚蠢”的問題。
書中這個細節似乎在暗示,爸爸不愿回答這些關于自我介紹的問題,對自我認知處在回避的狀態,就像個沒長大的孩子,為后文中爸爸媽媽離婚,提前埋下了伏筆。
研討主題9:離婚的原因
爸爸問媽媽兩人能否復合,媽媽答復沒有任何可能。
覆水難收,破鏡難圓。
媽媽曾經和爸爸有過幸福的婚姻生活,可是爸爸喜歡流浪的性格,一再讓媽媽失望,最終變成了對這段婚姻的絕望。
媽媽長大了,渴望穩定的家庭。爸爸似乎還沒長大,喜歡四處流浪。這種矛盾無法調和,他們就不可能復婚。
既然雙方確實不合適,勉強在一起,也不會幸福。果斷分手,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應是更好的選擇。
研討主題10:父母的感情
爸爸媽媽離婚后,他們之間還有感情嗎?有何證據?
媽媽雖然明確拒絕了爸爸復合的希望,可是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并沒有斷絕。
曾經一起走過的路,一起唱過的歌,這些美好的經歷,已經深深印刻在爸爸媽媽的腦海里。
細心的孩子們,從文中爸爸媽媽的擁抱,體會出了這種藕斷絲連、難以割舍的情感。
研討主題11:生活的信念
媽媽對鮑雷伊說,每次看到海浪,就會覺得不管事情看起來有多糟,人生還是可以走下去的。
聯想到前期新聞報道,13歲少年弒母一案,如果內心深深認同媽媽說的這句話,少年絕不會走到如此絕境。
媽媽生活中的一句話,就可以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悄然塑造孩子的人生觀。
研討主題12:理解貧窮
鮑雷伊家貧窮嗎?
在奢侈育兒的模式下,現在的孩子大都錦衣玉食,不大懂得生活之艱苦。
時代進步了,我們未必刻意再讓孩子節衣縮食,但應當讓孩子知道,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生活拮據。我相信,孩子對貧窮理解越深,對社會就越慈悲,對生活就更加充滿斗志。
孩子們很快從文中找到了一系列鮑雷伊家境貧寒的證據,比如房子小、破、全是二手家具、媽媽打工辛苦等等。
研討主題13:品味幸福
幸福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金錢和幸福肯定不能劃等號。
鮑雷伊家如此貧窮,也可以在圣誕節,一家人唱著傻里傻氣的歌,卻很高興。
快樂其實就是如此簡單!鮑雷伊可以沒有玩具,沒有美食,只要家人團聚,不亦樂乎!
研討主題14:被人注意
鮑雷伊喜歡被人注意嗎?
這個問題很微妙。
有的孩子喜歡出風頭,有的孩子喜歡安靜地待著而不被人注意。
也有的孩子表面上不希望被人注意,其實內心又渴望被人關注。
還有的孩子不愿意公眾講話,深層次原因就是擔心被人注意到自己的不足。
借著這個問題,引導孩子們了解人的需求金字塔。人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需要社交,并獲得接納和尊重,這是需求金字塔的中端需求。
鮑雷伊內心也是渴望被人關注的,最初并沒有自信,認為自己沒有朋友,但是別人偶爾的關注就會引起他內心的激動。后來,他通過警報器制作、作文獲獎,贏得了別人的尊重,這是一個孩子獲得關注的正確方式。
反之,有的孩子在家里或者學校,故意調皮搗蛋,內心其實是在尋求關注,只是選擇了錯誤方式。
研討主題15:學會交友
為什么鮑雷伊不愿讓同學認為他很驕傲?
科學證明,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同伴的影響力漸漸超過父母、老師。
孩子們越來越重視朋友關系,可是低年級小學生還沒有完全學會交朋友的策略。也就是說,交朋友的意愿強烈,可是交友的能力還欠缺。
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認識到,朋友關系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共同努力維護。譬如,驕傲的人就會傷害朋友關系。
研討主題16:吸引力法則
為什么鮑雷伊喜歡校工?什么樣的人才招人喜歡?
孩子們認識到,校工身上的優點,比如熱情,幽默,公正等,吸引了鮑雷伊。
世界的一個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則。一個人不能強迫別人喜歡,只能改善自己,才能受人歡迎。
研討主題17:練習道歉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鮑雷伊發現自己對作家漢修先生的回信,用語不夠禮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敢于向對方道歉,這不是軟弱,恰恰證明了他內心的強大,以及改過的決心。
研討主題18:人際溝通
鮑雷伊覺得爸爸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鼻子很干凈,因為爸爸總是提醒鮑雷伊“小子,記得把鼻子擦干凈。”
鮑雷伊猜想爸爸認為鮑雷伊永遠不知道他開車很小心,因為鮑雷伊經常這樣提醒爸爸。
我讓孩子們討論,爸爸和鮑雷伊是否真的不知道對方的情況。孩子們在討論中分成兩派,誰也無法說服誰。
這個問題,書中也沒有明確給出答案。
其實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孩子們思考,父子之間為何會有這種誤解。
人的思想,非常微妙,如同量子理論描述的不確定性狀態,不可能像宏觀世界中的客觀存在,可以具體感知、測量。要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想法,只能通過有效的溝通。
希望孩子們,一方面學會內觀,也就是與內在的自我進行溝通,提高對自我意念的覺察力。另一方面,學會談話,與別人進行非暴力的有效溝通,準確表達自我的想法,同時準確把握別人的想法。
研討主題19:應對夸獎
爸爸夸獎鮑雷伊的時候,鮑雷伊不知道怎么回應。
鮑雷伊可能覺得不好意思,也可能是不習慣爸爸的夸獎。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對待別人的夸獎,不需要高超的口才。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簡單、直接地表達感謝即可。
研討主題20:表達感情
爸爸覺得沒有兌現諾言,虧欠鮑雷伊,就在信中給鮑雷伊夾帶了部分金錢,試圖進行彌補。你覺得爸爸表達感情的方式恰當嗎?還有什么感情表達方式?
孩子們認識到,第一,金錢不能代替感情。鮑雷伊更加需要的是爸爸生活中的關懷。第二,表達感情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學會表達自己,能夠減少誤解,增進幸福。
研討主題21:解決問題
鮑雷伊為了午餐防盜,采取了寫名字、盯梢、做警報器等多種方法。
孩子們發散思維,還想出了別的防盜辦法。并且認識到,遇到問題,埋怨,發脾氣,是無濟于事的。
開動腦筋,辦法總比困難多。
研討主題22:動手實踐
鮑雷伊做警報器過程中,都解決了那些問題?
這對小學生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項目,為孩子們開展PBL項目制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孩子們認識到,從查資料,買材料,到動手完成制作,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思路,克服一系列困難,才能大功告成。
3——心靈成長,不斷超越自我
研討主題23:換位思考
鮑雷伊的警報器制作成功了,最終卻沒有發現偷午餐的同學是誰。
通常的邏輯是,這種情況下,鮑雷伊應該感到失望、遺憾,可是鮑雷伊卻感到慶幸。
這種反差,表明了他心智的成長蛻變,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社會為中心轉變。
他能夠換位思考,開始理解窮困同學偷午餐的無奈,增添了對別人的包容。
這種善良滋生的力量,戰勝了午餐被偷的煩惱。
研討主題24:認識復雜
鮑雷伊的同學寫故事,結局總是把所有壞人打死。為何鮑雷伊不喜歡這種故事結局?
人們都喜歡單純,正如“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反應了人們對年少純真的向往。
可是現實往往是復雜的。我們既要讓孩子們保留赤子之心,又要讓孩子們充分認清世界紛繁復雜甚至有時殘酷的真相。
鮑雷伊不喜歡這種好人一定打敗壞人的故事結局,說明他內心渴望擺脫幼稚,也已經認識到生活并非總是好人一生平安。
認清復雜,堅守簡單,如此長大的孩子才能做到道德經所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
研討主題25:面對挫折
在學校征文中沒有獲獎的同學,生氣地說再也不要寫任何東西了。為何鮑雷伊覺得這種想法很愚蠢?
征文沒獲獎,顯然是一種挫折。
面對挫折,如果一再選擇退縮,將會養成習得性無助的悲觀性格。
反之,不怕挫折,不斷提高自己,就能形成習得性樂觀。
鮑雷伊對此覺得很愚蠢,說明他內心很堅強樂觀,面對挫折不會輕易言敗。
這種樂觀的心態,將是孩子直面人生的有力武器。
研討主題26:精神長相
在和作家共進午餐時,其他得獎的同學都穿得特別正式,為何鮑雷伊對其他同學穿著打扮并不在乎?
我告訴孩子們,一個人有兩個長相,一是身體外貌,二是精神長相。
內心越強大,精神越豐富的人,越是不太在乎外貌。
鮑雷伊之所以不在意其他同學的穿著打扮,正是源于內心深處的力量。
研討主題27:學會獨處
和作家共進午餐結束,回家的路上,其他同學都在議論,為何鮑雷伊不想講話?
一個人內心越強大,越具有騰挪周圍喧囂的能力。
因此,在滿車廂浮躁的同學中,鮑雷伊尋得了他內心的世外桃源,享受著熱鬧中靜處的快樂。
研討主題28:真實的自我
在獲獎的眾多同學中,為何作家貝喬最喜歡鮑雷伊的作品?
面對學校的征文,鮑雷伊曾經挖空心思,編纂故事。最后,用親身經歷,寫的作文意外獲獎,并獲得了作家貝喬的喜愛。根源在于,第一是真實,第二是個性。
寫作,本質是心靈的表達。
百般算計,不如一顆真誠的心。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真實的自我,這樣的作文,勝過滿篇優美辭藻堆砌的模仿。
研討主題29:細心觀察
最后一章,爸爸回到家,為何鮑雷伊發現爸爸的微笑跟以前不大一樣?
這個問題,難住了所有的孩子。需要緊密聯系上下文,對文章進行總體理解。
通過討論,孩子們最終認識到,爸爸把曾經丟失的小狗帶回了家,內心有一種喜悅,又想給鮑雷伊一個驚喜,故意不明說,讓鮑雷伊自己去發現。
爸爸的表情,正是內心豐富情感的外在表現。鮑雷伊是一個細心、敏感、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孩子,才能捕捉到爸爸細微的表情變化。
研討主題30:超越自我
本書前后對比,孩子們發現鮑雷伊有了很大變化,比如作文取得很大進步。不過,最感人的變化,是從怨恨爸爸,變得理解爸爸。
爸爸最后一次回家,希望和媽媽復合,受到媽媽拒絕,只好再次離家。鮑雷伊開始很想留住爸爸,最后選擇沒有挽留爸爸。而且,鮑雷伊主動把自己很喜歡的小狗送給爸爸,因為他知道爸爸更需要這只狗。
爸爸媽媽沒有復婚,鮑雷伊無疑是感到悲傷的。
可是鮑雷伊理解了爸爸媽媽的辛苦,也看到爸爸媽媽臨別前的擁抱,懂得了生活的遺憾和美好。也許,這就是為何全書最后的結尾,選擇了這樣的一句話:“我覺得悲傷,同時也感到很欣慰”。
一本好書,總是耐人尋味。
有人說,人們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對此不敢茍同。
無論孩子們在研讀中真正理解了多少內涵,只要讀懂了鮑雷伊的悲傷和欣慰,就是一種心靈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