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期《心理訪談》,故事是這樣的:妻子丟下年幼的女兒,離家追尋所謂的愛情,丈夫為了尋找妻子,不惜傾家蕩產,帶著女兒過著顛簸流離的日子,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女兒得不到媽媽的疼愛,也被一心尋找媽媽的爸爸所忽略,沒有人陪伴,關心,常常一個人發呆。
也許這個小女孩還不懂,她的生活發生了什么,她只知道,要跟著爸爸不停地找媽媽。看著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我好心疼,真想跑上前,好好地呵護著她。想到她的父母,我心里充滿了憤怒和鄙夷,恨不得當面痛斥、棒喝一番,把他們給敲醒了。
但我十分清楚,這只是反映了我情感的強烈程度,不反映我的立場。這背后一定有故事,有苦衷。真正助人,要按捺住,耐心傾聽。
想必,大部分觀眾和我的心情一樣。我們常常會入戲,容易受情緒驅使,隨意指點別人的人生。
我看到,兩位嘉賓老師和主持人的發問咄咄逼人,完全失去客觀中立的態度,從道德和倫理方面,步步緊逼,質疑來訪者,令來訪者十分痛苦,不得不為自己辯解。
這部分我有點看不下去了。這是心理訪談節目,不是辯論討伐會,這樣口誅來訪者,不但無益于解決問題,反而會激起來訪者的阻抗。在真正咨詢過程中,來訪者的感受一定是被尊重和理解的,絕對不能被隨意評判。
沒有遭遇不幸的人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自以為高尚,就可以隨意鞭撻身處困境的人,這不是助人,是秀。當然,如果出于節目迎合觀眾看點需要,刻意為之,那無話可說。
好在,后面有實在的。心理劇讓這位父親體會到女兒的感受,一時淚流滿面。接著真正的心理專家出場,專家幫助這個男人看到,自己不理智的行為背后,源于想要彌補,對意外離世的母親的掛念。
他自己承認,在母親眼里,自己是沒長大了孩子。他想念母親為他做的一切,想要好好孝順母親,卻再也沒有機會了。他的遺憾成為心中未完成事件。
他對母親的親情移情到了妻子身上,這就是為什么,他帶著孩子漂泊流離,傾家蕩產也要去追尋妻子的原因。
在專家的引導下,這位父親與逝去的母親做了情感的告別和分離,哭出來了,喊出來了,被壓抑的情感得到了宣泄。母親的忠告也記在心里了,無論妻子回不回來,都好好照顧孩子。
節目結束了,生活還得繼續。小女孩的媽媽沒有出現,她的生命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無從得知,但是,如果她能像丈夫一樣得到心理治療,就不會不要自己的孩子,不會盲目追尋所謂的愛情。
當然,對小女孩的爸爸的心理治療也遠不止這一點,節目呈現的治療只是一部分,真正完整的心理治療,是人格的完善,這還需要不短的時間。
希望節目的播出,引發的不是一片片對當事人的指責聲,而是看到問題形成背后的故事。
每個人都是帶著過去的創傷在生活,他們如此離譜的行為可能都是在,努力修復過去的遺憾。男人在找內在的媽媽,女人在找內在的爸爸,孩子在找現實的爸爸媽媽。但是,若干年后,小女孩長大,帶著童年被媽媽拋棄,被爸爸忽略的創傷,又會有怎樣的命運呢?
每一個成人都從童年走過,童年的遭遇,包括從出生起的創傷,對人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有人窮其一生都在修復曾經的創傷,追尋心中的未完成情結,因此把生活搞得一團糟,不知不覺形成代際創傷,影響著一輩又一輩人的命運。
可能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藏著許多未完成情結,它或大或小,或真或假,我們要仔細留意,它到底是什么?用合適的方式去滿足,去完成,不要被它蒙蔽了雙眼,迷失方向,摧毀現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