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已經學習到了關系個人成功和公眾成功的六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己解彼,統合綜效。
而第七個要養成的習慣就是不斷更新,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練習,持續積累才能夠形成穩定的習慣。
史蒂芬說,你需要養成第七個習慣,從“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四個方面,對自己“不斷更新”。
第一、身體。
想要在商業、管理、個人方面做得更優秀,你必須有非常充沛的體力,旺盛的精力。最底層的工作者靠體力,中高級管理者靠智力,但最頂級的企業家,又回過頭來靠體力。
萬達創始人王健林一天要出現在4個城市,蘋果CEO庫克一天只能睡3個小時。身體,就是你的手機電池。沒有一塊大電池,或者電量始終在20%以下,是成不了大事的。
那應該怎么辦呢?吃營養的食物,充分休息,以及定期運動,有規律的作息習慣。身體訓練屬于“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第二、精神。
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是需要不斷訓練的。比如用4天去參加120公里的“玄奘之路”徒步挑戰賽,用五天時間環湖騎自行車360公里,用五天的時間去攀登一座高峰。
快樂是獎賞,痛苦是成長。經過高強度的精神訓練,你幾乎可以面對任何商業世界的挑戰。
第三、智力。
智力,就是你手機的操作系統。智力訓練,就是增加操作系統的功能,安裝各種APP。
怎么做呢?
多讀書。雖然微信上有很多文章,但大部分微信文章的內容比較碎片、甚至比較片面。
可以試著至少每季度讀一本書,然后每月讀一本,然后每周讀一本。“得到”里的“每天聽本書”是個很好的快速獲取書籍精華的方式。如果你對某本書深有感觸,應該再把全本找來,仔細閱讀。
多寫作。試著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你會發現,你以為自己想清楚的很多事情,其實并沒有想清楚。寫作,可以幫你把囫圇吞棗吃下去的知識,消化吸收。
可以試著至少每個月寫一篇文章,公開發表,接受大家的質疑。這些質疑,可以進一步幫助你完善思維和知識體系。
第四、社會/情感。
還有一項必須不斷訓練,持續積累的,是社會關系,情感連接。
常有人問劉潤老師:你認識那么多人,這個人脈是怎么建立的?答案是:給予價值。你能給予什么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么樣的人。如果不能用價值澆灌人脈,那就只能用人品抵押。抵押到最后還不起了,你還想借,就會破產。人脈,不是那些能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所以,持續的給予價值。這是更新、積累人脈的唯一方法。給予,減去索取,等于人脈;付出,減去回報,等于胸懷。
不斷更新,就是通過身體、智力、精神、和社會/情感四個方面的不斷訓練,磨礪前面六個習慣,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行為科學研究得出結論: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有5%是非習慣性的,而其它的95%的行為都是源自于習慣。這幾乎就是說,是習慣,而不是邏輯,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所以要想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那就得學會運用5%的非習慣時間,把不好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
如果我們能有:
“主動積極”的態度,“以終為始”的愿景;
"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
“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
“不斷更新”的創造。
我相信,一定會走向成功人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