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結合我自身經歷,跟大家談一下學習古典詩詞的心得體會。
古典詩歌是最具有我們民族個性的東西,因此也要基于我們民族的整個文化去學習。比如說平仄、對仗,這些在西方的語言中是找不到的。尤其是對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修辭手法。西方可以做到詞性相對,但是因為他們不像漢語這樣,一個字一個音,而且還要考慮平仄,所以做不到這種對仗的形式。對仗的形式,其實也是保含中國文化陰陽和合之義。所以正對不如反對,更不如看似相反,其實相輔相成的對。這僅僅是從對仗的角度來講。其實過去人就說,詩是難以翻譯的。尤其是格律詩這種具有嚴格形式的詩歌,翻譯根本不成樣子,也失去了原來的味道。所以說古典詩歌是最具有我們民族個性的東西(當然還有文言文)。尤其是唐詩宋詞,并為兩大高峰。當今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最早的時候是西方尋找東方,你看我們的絲綢之路,就說明過去中國的文化輸出能力,我們的很多東西當時是風靡歐洲,令歐洲貴族仰慕不已的。后來到了近代,我們開始不斷追尋西方,但是現在回過頭來,西方還在尋找我們。我們如果自己不挖掘自己文明有個性的東西,我們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年中國詩詞大會的狀元,大家也都知道了,是北大的陳更,她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工科博士。其實我們目前雖然生在信息時代,但很多信息是雜亂無章的,信息并不等于內涵,更不等于感動,所以唯有信息與人文的結合,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科技只是手段,如果不能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那就毫無意義。所以科技必須由人文來界定內涵。今年大家都聽說了咪蒙事件,不只是咪蒙,我看到很多公眾號文章,都故意用一些博人眼球的字眼,讓人欲罷不能,實則讀后于人身心無益,反而以為充實。所以科技引發了很多倫理上的問題,這些都需要人文去滋養。古典詩詞在現代不但不過時,反而正是拯治信息混亂,各類信息怪力亂神的一劑清涼之藥。
下面我們來談談學習詩詞的方法:
我與古詩詞結緣大概要從小時候母親給我放詩歌磁帶開始吧。那時也不懂,就是跟著萌萌的有節奏的聲音哼哼,覺得特別歡喜。后來在課本上學到一些古詩詞,就覺得很親切。可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哪怕是一個看似無心的舉動,將來也會引發蝴蝶效應,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過去私塾教育講究背誦,孩子們雖然還不理解詩詞的意思,但是都被要求背得滾瓜爛俗。背誦當然是很辛苦的事,但是記憶有它隨年齡變化的曲線,小孩子記性好,趁此年華,給他們輸入很多經典,將來遇到對應的人事,那些經典就會自然浮現在心底。能夠理解背誦當然是最好,但在還不能完全理解的時候,也必須趁著年少多積累一些,將來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
其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不要把學習變的很枯燥,要把學習變成很好玩的事情。古人也說:“玩索而有得”。你要邊玩邊探索,最終能夠豁然貫通。比如古詩詞背誦,古詩詞本身就很有音韻美,大家可以去學習平仄,認真誦讀詩歌,也可以把古詩詞唱出來,為什么不可以呢?古代這些詩詞就是可以唱的啊。這里我給大家稍微談談平仄。平仄其實不神秘的,先可以簡單地把陰平、陽平當做平聲,上聲、去聲當做仄聲,當然,要知道古音和現代音是不一樣的。然后呢,抓住一個簡單的規律,就是以兩個字為一個基本的“音步”進行變換。比如第二個字是平聲,第四個字就是仄聲。有點像數學里面的數列。這個我可以先舉一些成語為例,比如說:興高采烈、萬家燈火等等。在了解這個規律的基礎上,再去背古詩詞,就會更事半功倍。另外,古人說:“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通過多種方式升華對詩歌的感受,有條件的還可以嘗試寫古詩文,自己寫得不到位,才知道古人寫得好,這樣學習才能有所進步。
第三,古人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你一直在琢磨一件事,就一定能把這件事做好。我有句詩是這么寫的:書如故友常相伴,筆似山妻更不離。確實是這樣的,書筆不離。我在中學的時候不懂平仄,但也自己憑著語感仿作古詩詞,后來了解格律之后,就很快學會了。所以我想說學習古詩文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古人說的“夫學須靜也,夫才須學也”,你要安排時間,靜靜地、用心地去學習,就必然有得。世事雖然聒噪,你要堅守你的內心。“業精于勤”。
第四就是要從廣度去理解一首詩或一篇文章。古人說:“士先器識而后文藝”,一定要通過古詩文不斷培養自己看人看事的心胸和眼界。古往今來的好詩,莫不是因為作者本身的胸襟、見識超于常人,所謂“厚德方能載物”。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我主張讀書要讀到可以和作者對話,那才是真的讀通了。前輩們的注解也要去看,多有智慧,但切記,注解只是路標,真正要用自己的心去體會詩意和作者的心境。王國維寫《人間詞話》,提出“境界”二字,可見在詩詞當中可以領略古人的境界。諸葛亮在兩篇書信上說“志當存高遠,慕先賢……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種心靈的境界,正是需要從古詩當中的偉大心靈中感化而習成。在學習每篇傳世名作的時候,仔仔細細,前前后后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思脈絡,自然能夠漸漸與古人同氣同聲。
最后,我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一部尚未成型的書。世界是什么?世界是你的世界,是生命的世界。生命需要滋養才能成長,因此后天培養非常重要。在這個日益浮躁的世界,越來越多的聒噪的聲音會掩蓋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更需要從古圣賢當中去找到我們精神力量的支撐,去重塑我們的心靈深度和空間。這就是我們到現在還在閱讀這些經典的原因。因此,感謝正誼書院舉辦這次比賽,重新喚醒大家對詩詞和生命的熱愛。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可是如果你不識字,你的憂患只是你個人的,如果你讀懂文字里蘊含的情懷,你的憂患將會包容古往今來所有的人,乃至宇宙中的一花一草。愿你從心出發,觸摸到真實的自己。謝謝大家。